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关键字:
行业快讯

    字体: | |

在心理剧中顿悟
原作者: 李新玲 文章来源: 中青在线 发布日期:2004-01-04
  几个女大学生正在宿舍里看书,这时有人推门进来说:“听说隔壁宿舍有人发烧了。”一句话,立刻让几个同学感到不安。   女生甲迅速地跑出门去,边走边说:“太可怕了,非典流行,我得预防。”不一会儿,戴了两个口罩回来,说:“听说16层口罩才管用,我找了两个八层的。”女生乙则立刻找出药说:“我去看看,如果是一般的发烧应该没事。”女生丙很理智,思量着:“非典时期,小心为好,我去报告老师。”剩下的两个女生商量:“非典要科学防治、积极应对,我们去操场锻炼身体吧!”最后结果是虚惊一场,隔壁女生不过是感冒而已。   这不是非典时期的大学校园,而是天津医科大学护理系学生前不久演的一场名为《非典进行时》的心理短剧,反映了在遭遇突然事件时,各自的不同心态。在这场名为“心湖涟漪”的大学生心理短剧表演晚会中,一共有十几个剧目,全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   《问卷调查》是2001级临床系学生表演的。剧中,学生课外兼职搞市场调查,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被调查者。有的索要赠品,不给就不配合;有的把调查表当作包装纸;有的对入户调查者戒心重重;菜市场的小贩则注重交换,要我填调查表,可以,但要把我的菜全部买走……学生得出结论: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计较、功利。   《何去何从》的主人公是一位即将毕业的男生,他焦虑、惶恐,面对工作、爱情不知所措。于是,浓缩在自习室中的所有同学都成了他心底攻击的对象:恋人、听音乐的、吃东西的、读英语的……   “我们已经连续几年搞了这种心理短剧的演出,根据不同时期同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确定演出的主题。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自我成长问题,展现校园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协会指导教师、校团委书记敖立功说,心理短剧的表演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属于群体互助的一种。   敖老师说,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中,通过群体互助方式开展工作,对于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十分有效。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开设了“心灵驿站”信箱,创办了《性灵世界》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解答同学的疑问;心理沙龙开展了“我学、我讲、我做”大学生心理自我服务系列活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敖老师介绍,心理剧最早出现在英国,是对于有心理疾患的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让他们通过编演,获得心理宣泄。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剧应该由有心理疾患的人承担角色,心理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使患者在舞台上树立新的内心体验。校园中的心理剧则不同,它作为一项学生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知识的普及,所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变得宽泛,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在医科大学,每次的心理短剧演出,同学们都精心准备,力求将自己学到的心理知识和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融入剧本中。话剧、小歌剧、哑剧、小品、歌舞剧都被同学们搬上校园舞台。   《考试焦虑》通过两名同学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三个时间段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这个剧目整个过程都是以唱歌的形式表现的,令人耳目一新;《强迫症》则通过一位同学的行为反应心理疾患,比如在黑板上写题,他总觉得不对,要写好几遍。演员形象生动的形体语言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还有诸如单亲家庭学生孤独症的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如何克服自卑;悲观的人如何心理进行调适等等,都是同学们从校园生活体验中产生的创作灵感,每场演出都大受欢迎,座无虚席。   参加演出的一位临床系的同学说,我们作为编者、演者,在面对观众时,得到一次极大的锻炼。因为剧本的产生是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客观分析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和结果,其中展现的心理冲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全新体验。   一位观众同学说,台上节目就是校园日常生活的缩影,剧中的有些细节平时被我们忽略掉了,但演员演出来,就使我们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并在心里产生新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剧中了解一些问题的应对方法,而不仅仅只是对现象的机械再现。”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