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脓毒症的护理
原作者: 刘颖青 李春盛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2003-04-08
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骨折、烧伤、大手术后等严重创伤后,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或麻醉使用镇静剂多有昏迷或意识不清,血流灌注差导致缺血低氧,伤口感染及应激反应,胃肠道麻痹等。这些因素极易发生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TRS)并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导致死亡。因此对创伤后细心的护理,减少脓毒症的发生并防止进一步恶化,降低病死率显得非常重要。?
一、伤口的护理?
所有的伤口及手术切口在手术后应定期检查,看其有无脓性分泌物,是否裂开,盖伤口的敷料是否污染以便于及早识别感染,有坏死和化脓的伤口应打开清创引流,并去除坏死组织,取标本做细菌培养,保持伤口干燥,敷料清洁。?
二、注意体液和分泌物的变化?
除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之外,也应注意体液的变化,如血、尿、痰、胸、腹腔引流液,粪便,脑脊液等色泽的变化,应做培养化验,并做药敏检查,以利便于早确诊是否合并感染及脓毒症,也便于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及早控制病情进展。?
三、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体温、脉搏、尿量以及神志改变等。在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规定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就是以生命体征为依据的,具体为:?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min;?
3.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CO2<4.27KPa(1KPa=7.5mm Hg);?
4.WBC>12×10.9/L或<4×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10。
脓毒症的诊断为由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在上述4项条件中符合2项诊断即可成立。由此可以看到对创伤患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判断是否合并脓毒症的重要性,并及时提醒医生进行及早临床干预的重要性。另外,创伤后神志改变:如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可能代表脑灌注不良,缺血缺氧,血压不稳,尿量少提示体循环液量不足;四肢未梢湿冷、皮肤紫斑提示末梢循环差,这一切均表明患者处于血容量不足状态,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在创伤时存在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状态,不但表明伤势很重,而且极有可能存在严重脓毒血症,如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治疗,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另外要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升高时是否有寒战,如有寒战之后体温升高,多疑及菌血症,要及作血做培养。要注意口腔粘膜的变化和有无龋齿,粘膜有无溃烂和白色被膜形成。有时龋齿可能是厌氧菌的感染源,白色被膜可能有霉菌感染易引起真菌性脓毒症。
四、注意各种管道的护理?
创伤合并脓毒症时往往在ICU进行加强医疗监护,病人病情危重者要做各种有创和无创的监测及治疗。置入各种导管,如吸氧管或需要上呼吸机者有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各种管道、鼻饲管、漂浮导管、静脉输液管、导尿管、有时还有胸、腹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这些人工放置的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局部是否发红,有无脓性分泌物,消毒是否彻底等等均需要密切注意。很多院内获得性感染均可能是由这些人工置入的异物引起,导致脓毒症的发生或使脓毒症进一步加重。?
五、呼吸道的管理?
创伤后呼吸道的管理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手术麻醉,病人因疼痛用止痛剂或镇静剂,有时还根据病情采取制动措施,如果是胸腹部创伤还要打胸腹带,这些因素均限制呼吸道功能和抑制病人咳嗽排痰,容易形成肺部感染。在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气管插管内吸痰不彻底也易造成肺部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创伤后合并脓毒症继而发生ARDS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要经常翻身、拍背、吸痰、刺激病人咳嗽,另外将床头抬高,防止病人将口腔分泌物误吸入肺,造成吸入性肺炎而加重脓毒症。?
六、胃肠道管理?
由于在创伤后胃肠道的屏障功能障碍,胃肠道细菌毒素易位,往往认为是合并脓毒症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鼓励病人及早进食保持胃肠道的蠕动和微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要及早灌肠,应用一些中药促进胃肠蠕动便于排出有毒物质,对防止形成脓毒症和减轻脓毒症至关重要。另外及早鼻饲进食也利于进行营养支持,因为有些必需氨基酸(如谷氨酰胺)必须经胃肠道才能吸收,这样也有利于病人胃肠道屏障的修复及机体免疫力的提高。?
七、其他护理?保持监护病房通风,定期消毒,空气新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者可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如穿隔离衣,抢救物品或器具严格消毒管理,医生护士和与病人接触者要严格洗手等。这些也是防止创伤后并发脓毒症的重要护理内容。
思考题:?
1.创伤早期应如何护理??
2.创伤手术后各种管道如何护理?
3.创伤后胃肠道如何护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