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 SARS的致病机制仍是雾里看花
发布日期:2003-11-23
“关于SARS的发病机制所知甚少。”钟南山院士说。
SARS离开我们许多日子后,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关于它确切的发病机制,虽然国内外医学专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仍然是一个雾里看花的谜。
“线索主要来自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历的尸体解剖资料、超微结构研究、核酸水平冠状病毒检测和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认识在许多方面仍属推测,而且不可避免地受治疗措施的影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郑杰教授以一个病理学专家的身份介绍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的王福生教授说:“为了弄清SAR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从而阐明了SARS病毒的致病模式,我们对连续住院的102例SARS患者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进行了动态观察。” 他们发现,进展期病人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 细胞均显著下降。在恢复期,病人外周的 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接近正常水平的80~85%,但是NK细胞仅为正常水平的65%左右。 S ARS发病过程中,Ⅱ期树突细胞(DC2)和Ⅰ型树突细胞(DC1)均显著下降。到了恢复期,DC1和DC2才开始慢慢升高。在进展期,血浆中IFN -α、INF-γ、TFN-α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的1倍以上。他们还发现,冠状病毒的感染还可以导致SARS患者红细胞表面CD35基因分子密度降低,随着发病初期、进展期和恢复期的演变经历一个由正常水平到低水平再缓慢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他们在患者发病的6~7天开始检测出IgG和IgM抗体。其中IgM到第5~7周达到高峰(80%),然后在第8周以后开始下降,而IgG抗体在第7周达到高峰(100%)。
经过对SARS患者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动态观察和综合分析,王福生对SARS的致病机制提出假说:病毒通过呼吸道或者其他途径感染人体,首先破坏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使体内天然的免疫学功能严重受损,尤其是NK细胞和Ⅱ型树突细胞数量和功能显著减少和降低。这为病毒的大量复制和致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病毒随后在肺部的大量复制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和坏死等病理学变化。引起肺组织损伤可能与以下的四个因素有关:(1)病毒的直接毒性作用;(2)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作用;(3)炎症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4)抗原抗体和补体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等。在恢复期绝大部分病人天然的和特异的免疫学指标逐渐恢复,在康复期的病人中基本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这也表明 病人可以完全恢复。所有这些都说明,SARS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传染病。
目前,科研人员为了进一步阐明SARS的致病机制相继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体外条件下病毒或激素是否能够诱导人体外周血T 淋巴细胞的凋亡和增值图谱的变化?他们是否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激素是否引起树突细胞的凋亡和分化的改变?补体的激活是否显著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的DC35分子密度?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进一步阐明这些问题,这样对SARS的致病机理也会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