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中毒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公共场所污染危害健康事故的应急处理
发布日期:2003-09-30
公共场所污染 危害健康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报告登记: (一)法定报告单位 发生公共场所污染危害健康事故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为相关事故的报告单位,应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九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管理规定》第二条、第十条等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进行报告。 其报告范围为: 1.微小气候或空气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虚脱或休克; 2.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所致的介水传染病和中毒; 3.公共用具、用水和卫生设施被污染所致传染性疾病、皮肤病; 4.意外事故所致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杀虫剂等中毒。 具体报告程序如下: 1.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应保护好现场,立即向所在地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报告。 报告的内容见3—1“公共场所污染危害健康事故报告登记表”。 2.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含三名)受害病人时,事故报告责任人(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其他人员为义务报告人)要在发生事故二十四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国内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所属经营单位,应同时报告本系统卫生监督执行机构,随即报告主管部门,必要时(如重大事故和可疑刑事案件等)必须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3.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按表3一1“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登记表”做好记录。 (二)卫生行政部门, 1.紧急报告制度 下列情况之一,接报告人员应在24小时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及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报告: (1) 公共场所内发病 100人(合 100人)或死亡1人以上; (2) 需要上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指导的。 对上述重大的污染事故,应按卫生部“事故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个案报告级卡”(见附表3-4)要求,下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在2‘小时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报告(可采用电话或传真报告L并在处理“作结束后一周内,将专题报告(包括事故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个案报告卡)报至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部。 2.汇总报告 接受调查和处理的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对每起事故(含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3人及以上受害病人)都应在调查结束后填写“事故性环境污染个案报告卡”,上报至市地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市地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在每年的第三季度结束后,l及时汇总和分析本地区事故性环境污染发生情况,上报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省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应在本年度11月 10日之前,分析和汇总本地区事故发生情况,将汇总报表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并同时抄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信息中心。 3.报告的工作管理 上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下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报告激情况,县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辖区内公共场所单位的事故报告情况,检查的结果应作为评价该单位工作质量的指标之一。 二、现场调查与处理 (一)组织与准备 1.人员准备: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成员包括领导、专家、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卫生学、流行病学、毒理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法律专家等有关专业人员。 2. 法文书和调查表、工具书: (1) 法文书:现场检查笔录、采样记录、封条、询问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等。 (2) 调查表:专门的调查表,见附表32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调查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调查一览表。 (3) 工具书:毒理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传染病学有关的卫生标准、相关的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卫生法律法规汇编。 3.个人防护:防毒面具、食品(饮用水污染、传染病事件发生时人防污染用具,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服药(公共场所发生传染病事件时) 4.采样仪器设备和工具: (1)一氧化碳测定仪; (2)二氧化碳测定仪; (3)大气采样器 (4)袖珍空气取样仪 (5)个体采样器 (6)通风干湿表 (7)风速仪 (8)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 (9)汽体吸收管、采样袋 (10)水质速测箱和微生物速测箱等应急处理仪器和试剂。 (11)取证工具: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 6.通讯工具:配备必要的通讯工具,供现场联络情况用 7.交通工具:要保证应急小组的交通车辆的配备和优先使用权。 8.情况核实:卫生监督员接到报告后,严格按照记录要求详细填写登记表,记录准确、齐全。具体步骤为:(1)首先,对报告内容向报告者进行电话核实,并填写核实记录,注明核实时间,核实人。(2)根据核实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汇报应有记录:汇报时间、汇报人、听汇报人,领导指示意见。(3)召集有关专业人员,介绍事故概况,对事故进行分析,依据事故发生的特点及受害人群的临床表现等,初步判断污染物种类、名称以及污染的程度,随即制定行动方案。(二)抢救受害者应尽快地使受害者脱离事故现场,防止其继续遭受有害因素危害,及时将病人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对危害较轻、暂无临床表现者,应适当安置,认真进行医学观察。将受害人员造册登记,登记表中包括受害人的基本情况及疾病表现、是 否送医院治疗、安置地点等,以免遗漏受害人,并为下一步调查作准备。 (三)保护现场 在优先抢救病人的前提下,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场。较完整的事故现场是查明危害健康原因的基本条件。 (四)消除有害因素 根据事故现场特征和受害人的临床表现,迅速作出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害因素继续危害人群。如开窗换气、暂停空调、临时关闭游泳池或浴池等。 (五)调查取证 完整的事故证据,是依法处理责任者和制订预防措施的主要依据。 1.卫生监督员赶赴现场后,向有关人员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立即进行有关卫生学调查和卫生监测,如遇空气污染引起的中毒事故,必须在进行空气采样或现场仪器快速卫生监测(如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后才能通风换气,以保证监测的有效性、合法性。取证材料包括:采取可疑有害因素检测,受害人个案调查,有关人员询问笔录、现场录像、录音等。执法文书的制作:根据事件的违法情况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凡作为证据使用的调查材料,应注意按规定做好双方签字手续,以保证证据的合法性。 2.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包括病例组调查、对照组调查(必要时增加社区组调查,调查表见3—3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个案调查一览表)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调查项目。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首先开展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反映危害的三间分布,比较事故前后,暴露、未暴露间组的差别,为进一步病因研究提供 线索,为事故处理应急措施提供依据,以后,如有必要可根据爆发的性质和调查;开始时间选择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如爆发早已结束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如为共同来源的爆发,可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如爆发时出现大量病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注意样本数必须符合统计学要求)。 4.实验室检验: ①现场采样:采集必要的实验室检测样品,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样本数必须符合卫生学调查评价需要,每份样本量必须满足实验室检测及留样需要。 ②选择检验项目:根据事故中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确定检验项目。 ③样品送检:样品应在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送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的,样品在现场应该冷藏。 ④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如果检验条件不具备时,应尽快请求有条件部门的支持。 5.发生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所致中毒时参照第四节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六)开展预防措施 1.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的传播、发展,预防新发病人的出现,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疾病,难以找出病因时,首要问题是切断传播途径。 2.事故现场的消毒与处理:首推物理消毒法,如冲洗、扫刷、通风、过滤等机械除菌方法。其次为化学消毒法,如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新洁尔灭等。 3.对接触者的措施:可采用应急预防接种、医学观察、隔离观察。 4.开展卫生宣教,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控制事故扩展影响。 (七)综合分析评价及处理 1.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发病率[疾病发生数÷(人群×观察时间(年))]、罹患率、患病率、相关危险度等,描述流行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描绘流行曲线。实验室提供检验结果,帮助资料的分析。根据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卫生学调查和现场监测结果、实验室检验结果、临床表现(特别是在由于现场采样、检测不及时,实验室检验结果无法确认的情况 下),确定一个诊断标准。再逐一按标准对照以确定受害人数,在分析资料时,要剔除无效资料,并防止痛病出现的混淆。 2.总结 ①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上报上级有关单位,并在一周内写出书面报告报省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调查报告内容有1)标题(如“关于XX宾馆XX污染的调查报告”、 2)正文:(a)事由:对有关事件的发生单位、时间、地点、原因、经过、调查结论作简要描述人;(b)处理结论:应明确具体,所做出的行政决定,适用的法律条款应正确无误。 ②提出处理意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以引起重视。 ③追究事故责任:根据调查结果和获得的事故证据,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 ④及时总结评价处理效率:评价指标可采用日罹患率、二代病人发病率,工作指标可采用爆发疫情处理率、处理及时率、处理合格率,同时进行费用一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