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危重病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感染性休克
发布日期:2004-03-08
【概述】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基础】   一、病原学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   二、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微生物及其毒素和胞壁组成部分(如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复合物与外毒素如TSST(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机体的细胞系统(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嗜碱细胞与肥大细胞等)和补体、激肽,其中细胞因子在宿主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微循环障碍 在休克的发生过程中,微血管的容积变化可经历痉挛、扩张和麻痹三个阶段:①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通过神经反射、病因的直接作用等引起体内多种缩血管的体液因素增加,使微血管发生强烈痉挛,致微循环灌注减少,毛细血管网缺血缺氧。②休克发展期(淤血缺氧期):微循环血液灌注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酸性产物(乳酸)增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缓激肽形成增多,致微动脉对儿茶酚肢的敏感性降低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而微静脉端仍持续收缩,微循环内血液淤滞,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其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造成组织水肿,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血压明显下降,缺氧和酸中毒更显著,自由基生成增多,通过脂质过氧化而损伤细胞。③微循环衰竭期:毛细血管网血流停滞,血细胞聚集,加之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内凝血过程、DIC。组织细胞严重缺氧、大量坏死,进而多器官功能衰竭。 【表现】   一.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   2.休克发展期 病人烦躁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血压下降,脉压小,皮肤湿冷发绀,常明显发花。心音低钝,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表浅静脉萎陷。尿量更少或无尿。   3.休克晚期 可出现DIC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广泛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少尿或无尿。呼吸增快,发绀,心率加速,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心律失常,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钳,脑功能障碍可引起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及瞳孔、呼吸改变等。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昏迷、黄疸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鼓肠、出血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在(10~30)x109/L间,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并发DIC时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2.病原学检查 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或其他体液、渗出物)和脓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分离得致病菌后作药敏试验。鲎溶解物试验(LLT)有助于内毒素的检测。   3.其他检查 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诊断】   对易于诱发休克的感染性疾病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下列征象的出现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体温的两个极端(过高热>40.5℃或过低温<36℃);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呼吸加快或伴低氧血症,和(或)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发现;血压偏低或体位性血压降低(>4.0kPa);心率明显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乳酸值增高、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可根据临床表现、原发病灶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因,选用强有力的、抗菌谱较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待致病菌获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用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药为宜。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为减轻毒血症,可给予短程肾上皮质激素。   二.抗休克治疗   1.补充血容量   (1)胶体液:   1)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为2万~4万):宜以较快速度滴入(4小时内),每日用量以不超过1000ml为宜。有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者勿用,偶可引起过敏反应。   2)白蛋白、血浆、全血。   (2)晶体液: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林格液等平衡盐也所含离子浓度接近于生理水平,应用后可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容量,并可纠正酸中毒。   一般先给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给5%碳酸氢钠,在特殊情况下可给血浆或白蛋白。输液宜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力争在短时间内逆转休克状态。补液量宜视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心、肾功能状况而定。补液过程中宜注意有无肺水肿征象出现。必要时可测定中心静脉压和(或)肺动脉楔压,或测肺动脉楔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梯度作为监护。扩容治疗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神清、口唇红润、肢端温暖、发绀消失;②收缩压>12kPa,脉压>4kPa;③脉率<100次/分;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2.纠正酸中毒   (1)5%碳酸氢钠(为首选):轻症休克每日400ml,重症休克每日600~800ml。亦可参照CO2CP测定结果:5%碳酸氢钠0.3ml/kg可使CO2CP提高0.449mmol/L。   (2)乳酸钠(为次选):11.2%乳酸钠0.3ml/kg可提高CO2CP0.449mmol/L,在高乳酸血症和肝功能损害者不宜采用。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扩血管药: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应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常用者有:①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作用快而短,易于控制。剂量为0.1~0.5mg加入1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情况紧急时可以1~5mg/kg稀释后静脉缓注,余量静滴。不宜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必要时应与等量去甲肾上腺素同时滴注,以防血压急骤下降而造成不良后果。②抗胆碱能药:有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山莨菪碱副作用轻、毒性低,可作为首选。剂量和用法: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儿童剂量可酌增);阿托品每次0.03~0.05mg/kg;东莨菪碱每次0.01~0.03mg/kg。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静注1次。病情好转后延长给药间隔,连续用药10次无效者可改用或加用其他药物。副作用有口干、皮肤潮红、散瞳、兴奋、心跳加快、灼热等。青光眼病人忌用。③β受体兴奋剂:以异丙肾上腺素为代表。剂量为0.1~0.2mg/100ml,滴速成人为2~4μg/min,儿童0.05~0.2μg/kg。多巴胺具有多受体兴奋作用,视剂量大小而定:剂量为每分钟2~5μg/kg时,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内脏和肾血流量增加;剂量为6~15μg/kg时,主要兴奋β受体,起强心扩血管作用;当剂量>20μg/kg时,则主要兴奋α受体。常用剂量为10~20mg/100ml,滴速2~5μg/kg·min。为目前应用较多的血管活性药物。   (2)缩血管药物: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 ①冷休克伴有心力衰竭者,可于应用扩血管的同时,加用缩血管药以防血压骤降,并加强心剂收缩。②应用扩血管药病情未见好者可伍用缩血管药。常用者为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0.5~1mg/100ml;间羟胺剂量为10~20mg/100ml;滴速为每分钟20~40滴。   4.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1)强心药物的应用:顽固性休克与心力衰竭有密切关系。老年人和幼儿尤易发生,应及时纠正上述诱发因素,并给予快速强心药物如毛花甙或毒毛旋花子甙K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能量合剂可纠正细胞代谢失衡状态。   (2)维护呼吸功能,防治ARDS:经鼻导管或面罩间歇加压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考虑器官插管或切开行辅助呼吸(间歇正压),如仍不能使PO2达到≥9.33~10.66kPa水平,及早给予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肺水肿消退,尤适用于幼儿。替补肺表面活性物质(天然或人工合成者)有助于ARDS的逆转。抗TNF抗体静注或喷雾给药亦适用于ARDS病例。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如血容量已补足,血压亦基本稳定,而尿仍少时,应快速给予20%甘露醇250ml或利尿合剂;若尿量>40ml/h可继续使用,也可用速尿。以上处理仍无效时,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4)脑水肿的防治:及早给予山莨菪碱等脑血管解痉剂、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给渗透性脱水剂。   (5)DIC的治疗:应在迅速有效控制感染、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和去除病灶的基础上及早给以肝素治疗,剂量为首剂1mg/kg,静注或静滴,每4~6小时一次,使凝血时间(试管法)延长至20分钟左右,待DIC完全控制以及休克的病因控制后可停用。如合用潘生丁,肝素的剂量可酌减。   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降低外周阻力、扩张血管;加强心脏搏血功能,维持血管壁、细胞膜、血小板和溶酶体膜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稳定补体系统;维护肝线粒体正常氧化磷酸化过程和肝脏酶系统功能;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液体外漏、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毒血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垂体β-内啡肽的分泌;等等。早期较大剂量应用并迅速撤停可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