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休克
发布日期:2004-03-08
【表现】
1.休克代偿期(休克前期) 血容量丧失未超过20%,机体处于代偿期,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压正常,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
2.休克抑制期(休克期) 病人神志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更小;严重时,脉搏们不清,血压测不到,无尿;进而,出现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在感染性休克中,休克代偿期时,病人可出现兴奋或精神萎靡、嗜睡;体温突然上升达39℃~40℃以上或突然下降到36℃以下,或有畏寒、寒战等,接着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则往往表示已经进入休克抑制期。感染性休克有两类不同的临床表现:低排高阻型(冷休克)和高排低阻型(暖休克)。
【诊断】
凡有大量失血、失水或严重创伤时,均应想到休克发生的可能。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发现病人的神志、皮肤、生命体征、尿量等变化,结合休克的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特殊检查。
【治疗】
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1.一般紧急措施 尽快控制大出血;休克服(裤),可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病人安静;避免过多搬动;体位一般应采取头和躯干部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的体位;保暖但不加温;间歇给氧(6~8L/min);适当给予镇痛剂。
2.补充血容量 不仅要补充已丧失的血容量,还要补充扩大的毛细血管床;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根据其变化调节补液量。积极处理原发病:积极进行抗休克的同时,及早进行手术。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早期不必处理;休克严重时,经检验确有酸中毒,可考虑输注碱性药物,以减轻酸中毒和减少酸中毒对机体的损害。常用的碱性药物为4%或5%碳酸氢钠溶液。
4.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现代抗休克治疗中,已极少应用血管收缩剂,但多巴胺还常在早期应用;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它能解除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关闭动脉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和回心血量,但在应用前,须先补足血容量,以免血压骤降,造成死亡。常用的血管扩张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阿拉明)、苯肾上腺素(新福林)、苯苄胺、节胺喷淋、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西地兰等。
5.改善微循环 通过扩充血容量和应用血管扩张剂,微循环障碍一般可以得到改善;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征象时,应即用肝素治疗;必要时,尚可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阻止纤维蛋白溶酶的形成。
6.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皮质类固醇一般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主张应用大剂量,如甲基强的松龙30mg/kg或地塞米松l~3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