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突发事故流行病学和应急反应
原作者: 费国忠 顾丽萍 蒋健 发布日期:2003-04-20
摘要 目的:寻找上海市突发事故的某些规律,就如何提高对突发事故的现场救护能力进行探讨。方法:对1987~1988年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院前急救的101次突发事故的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和Foxplus处理。结果:突发事故类型前三位构成比依次为交通事故22.7%、火灾20.77%和房屋倒塌12.87%;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21~50岁的年龄段;事故主要发生在上午10:00至下午4:00之间;对突发事故应急反应3项指标均有延长趋势。65%的反应间期超过10min;一半以上的伤员在10min内得到现场诊治和转运。结论:为提高对突发事故的现场救援能力,应向市民普及急救和安全知识,及时更新救护中心的通讯设备,增加救护站点,合理安排伤员的现场诊治和转运时间。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流行病学 突出事故 急救半径
Epidemiology of accidents and responses to emergency in Shanghai
Fei Guozhong,Gu Liping,Jiang Jian
Shanghai Medical First-Aid Center.Shanghai 200080
Abstract Objective:Search for the pattern of accidents in Shanghai and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viding emergency care at the site of accident.Methods: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and Foxplus a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 in 101 accidents provided by Shanghai Medical First Aid Center during 1987~1998.Results:The most prevalent kinds of sudden accidents were:traffic accidents(22.7%),fire(20.77%)and building collapse(12.87%).Most of the casualties fell into the age groups of 21~50 years.The accidents happened most often from 10am to 4pm.All of the 3 indices of response to emergency revealed delays;in 65% of the cases the response time exceeded 10 minutes.Half of the injured received on-site assessment,treatment and transportation within 10 minutes.Conclus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viding on-scene emergency care to accident victims,it is vital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first aid and safety to citizens,to renew the communication supplies in first aid centers,to increase the numbers of emergency care stations and spots,and to rationalize the manag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time.
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 Epidemiology Accident Radius of emergency care
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下简称中心)是上海市唯一从事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直属市卫生局领导,下有11个救护分站,分布于市内各区;另有16个救护站点,分布于各郊区县,属各县卫生局领导。中心与各县救护站建立业务指导关系。全市从事院前急救的专业人员663名,其中专职医务人员215名,驾驶员248名行政和后勤人员200名。
救护车178辆(市区86辆,郊县92辆),昼夜值班救护车63辆(市区26辆,郊县37辆)。市区平均院前急救服务半径6公里,郊县19公里。全市设有30根“120”急救电话专线,另设有线程控电话系统和400兆车载、900兆无中心拨号无线通讯系统,建有院前急救内部及部分区中心以上医院之间的通讯网络。这种EMSS系统基本保证了日常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商业中心。然而,各种意外突发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而要在各种突发事故发生后,立即提供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则必须建立完善的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笔者对1987~1998年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院前急救的101次突发事故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并作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旨在寻找上海市突发事故的某些规律,并就如何提高突发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进行探讨。
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事先按科研要求,设计和制定了规范化的统一调查表格。每次突发事故发生后,由专人登记、填写所有的内容包括事故类型、伤员年龄、呼救时间、应急反应、伤员诊治和转运间期等。然后,对1987~1998年间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院前急救101次意外突发事故的资料反复查对和整理,并作流行病学分析和采用Foxplus建立数据库。
2 突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
2.1突发事故概况
对发生在1987~1998年期间的101次突发事故的材料进行总结。共计伤亡3190人,其中伤2887人,占90.5%(2887/3190);死亡303人,占9.5%(303/3190)。近年来,上海市突发事故发生次数及伤亡人员有下降趋势。见表1。2.2 突发事故类型
从突发事故类型分析,发生次数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交通事故22.7%、火灾20.79%和房屋倒塌12.87%。受伤人员的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化学毒物泄漏25.46%、食物中毒24.66%和交通事故22.62%。死亡人数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交通事故40.26%、火灾20.79%和飞行事故11.88%。可见,危害城市人民生命、财产最多和最严重的灾难是交通事故、火灾和房屋倒塌。见表2。
2.3 伤亡人员年龄分布
突发事故中,对伤亡人员年龄分布分析,主要集中在31~40岁、41~50岁和21~30岁的年龄段。其它年龄段的伤亡人员较少。见表3。
2.4 呼救时间段分布
突发事故主要发生在10:00~16:00,共53次,占52.47%;其次为18:00~22:00,共20次,占19.8%。其它时间发生次数较少。
3 应急反应
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的三项指标分析和统计,见表5。其结果均比钟后德报导的14次突发事故的统计数据要长。
经统计,反应间期超过10min的突发事故有66次,占总数的65%(66/101)。还有13次超过了20min。见表6。大多已超过规定的第一辆救护车在10min内赶赴事故现场的标志。
10min内伤员得到初步诊治和转运者,均在一半以上;其次为11~20min和21~30min内;31min以上者较少。见表7。
4 讨论
本资料分析,近年来,上海市突发事故的次数、伤亡人员数均有下降趋势,但不稳定。一方面说明,有关部门进行广泛安全教育、加强道路管理、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和灾后自救、互救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12年来统计的逐年发生的突发事故和人员伤亡数字看,呈现波浪式的动态变化,并未真正遏制事故发生的势头。提示今后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市民防灾意识和增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能力。
从突发事故的类型分析,前三位依次为交通事故、火灾和房屋倒塌,共57起,占12年来突发事故总数的56.4%(57/101),而且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表2)。尤其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达775人,占各类突发事故伤亡人员之首;其中死亡122人,占死亡总人数40.3%(122/303),这与死因构成比居各类创伤之首的报导相符[1]。另外,化学毒物、煤气泄漏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可忽视。
突发事故伤亡人员主要集中在21~50岁的年龄段,且30~40岁之间人员伤亡最多。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1)该年龄段人员占较大比例,承受劳力强度和工作流动性均较大;2)从事高难度工种、危险工作的人,大多是处于这一年龄段,发生工伤和其他意外事故可能性也较多;3)有些年青人好胜性强、盲目开车或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一年龄段人员安全教育和提高对本工种的操作水平,也是很重要的课题。突发事故主要发生在上午10:00至下午4:00之间,可能这一时间段正是劳动、工作最集中之时,一有疏忽就极易发生突发事故,是否还与天气,交通流量或人体生理变化等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应急反应3项指标比钟后德报导的14次突发事故长的原因是,市区居民大规模向城乡结合部迁移而救护分站尚未相应增加,结果急救半径延长;市区马路拓宽工程和修补地下管道时,致使某些路段行车困难有增无减;通讯设备老化;值班车辆不够,呼救时正在执行急救任务,无法及时放车。这就提示,增强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就必须加速救护分站建设,更新通讯设备,增加值班救护车辆。
美国Spait等采用测定院前急救间期的方法来评价急诊医疗体系[2]。本资料表6可知,大于10min的反应间期有66起,占65%(66/101)。而美国大多城市的反应间期小于8min[3],德国[4]、我国香港[8]均在8~10min内,可见,目前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也严重影响和制约院前高效、及时急救和抢险救灾的效果。当然,院前急救领导应该了解测定本地区反应间期的现实意义,并采取切实措施使反应间期逐渐降低。为了加强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和快速救援受害人员,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等[6,7]国开展了航空救护,英国、泰国,以及我国香港等[7,8]开展了摩托救护。这些经验同样可以借鉴。现场诊治和转运伤员间期是院前急救间期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现场急救效果。从表7可见,一半以上的伤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后的10min内得到诊治和转运。由于本资料没有统计诊治和转运对伤情的影响,因此也无法确定哪一时间段转运病人是最佳时间。事实上,现场急救不免要延迟转运时间,而不顾伤员伤情的转运,又对伤情稳定不利。何时可转运伤员,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作者认为,对已危及生命体征的伤员如猝死、大出血、创伤性休克等,应力争在现场救治,待伤情稳定后才可考虑转运;伤员伤情较轻,可在30min内到达医院救治,则尽量缩短现场急救时间或边转运边急救;而离医院较远,估计要在30min后才能完成转运任务,伤员伤情又不稳定,或难以预测途中伤情是否变化,则应先在就近基层医疗单位或在现场控制伤情后才开始转运。
费国忠(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 200080)
顾丽萍(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 200080)
蒋健(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世煌,邓祥明,余昌铀,等.重庆市意外伤害住院患者死亡状况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8,14:237
2.Spait DW,Valenzuela TD,Meislin HW,et al.Prospective valid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evaluatio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by infield observation of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in prehospital care.Ann.Emerg.Med.1993,22:638~645
3.Campbell JP,kroshus KS,Lindhoim DJ,et al.Measurement of the call-receipt-to-defibrillation interval:Evaluation of Prehospital Methods.Ann.Emerg.Med.1995,26:698~701
4.Moecke H.Emergency medicine in Germany.Ann Emerg Med.January 1998,31:112
5.Osterwalder JJ.Emergency medicine in Switzerland.Ann Emerg Med,1998,32:245
6.Repettoc,Casagranda I,Overton D,et al.Emergency medicine:the Italian Experience.Ann Emerg Med,1998,32:251
7.Church AL,Plitponkampim A.Emergency Medicine in thailand.Ann Emerg Med 1998,32:95
8.Fu tat EL,Chan KH,VanRooyen MJ.Emergency medicine in Hong Kong.Ann Emerg Med,1998,3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