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11): 1518-1523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1.008
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深圳宝安实践
张文武1 , 梁锦峰2 , 窦清理1 , 徐军3 , 林锦乐1 , 王从华1 , 陶伍元1 , 黄贤文1 , 刘文华1 , 厉玉杰1 , 张小明1 , 幸翠梅1 , 朱华栋3 , 于学忠3     
1.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深圳 518101;
2.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办公室 深圳 518102;
3.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科 北京 100730
摘要: 目的 心脏骤停(CA)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深圳市宝安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方法 ①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构建社会急救体系、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②创建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全覆盖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模式暨“宝安模式”,制定了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③建立了宝安区心脏骤停注册登记系统、社会应急救护培训管理系统;④提升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救治技能与心肺脑复苏质量;⑤扎实推进“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填补“急救空窗期”。结果 宝安区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9.18%、OHCA旁观者CPR实施率26.11%、OHCA患者AED使用率4.78%、OHCA患者30 d存活率6.31%、30 d内出院存活率4.44%。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能显著提高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
关键词: 社会急救    5分钟社会救援圈    急救空窗期    心肺复苏    出院存活率    
Improved discharge survival in pre-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the Shenzhen Bao'an experience
Zhang Wenwu1 , Liang Jinfeng2 , Dou Qingli1 , Xu Jun3 , Lin Jinle1 , Wang Conghua1 , Tao Wuyuan1 , Huang Xianwen1 , Liu Wenhua1 , Li Yujie1 , Zhang Xiaoming1 , Xing Cuimei1 , Zhu Huadong3 , Yu Xuezhong3     
1.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101, China;
2.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Office, Shenzhen 518102, China;
3.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ardiac arrest (CA)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posing a substantial threat to individual health and survival. To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experienc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has undertaken exploratory initiatives and practical interventions, yielding promising preliminary outcomes. Methods 1.Innovat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by developing a "four-circle integration" system that connects to the hospital. This system encompasses the social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the out-of-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the in-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system. 2.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 emergency medical training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party leadership, government oversight, 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professional guidance,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termed the "Baonan Model." Additionally, establish evaluation criteria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cial emergency medical training system in Baonan District; 3. Develop a cardiac arrest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a social emergency medical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Baonan District; 4. Enhance the proficiency in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the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mong emergency medical professionals; 5. Strengthen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five-minute social rescue network" to address the critical "emergency window period.". Result In Baonan District, 9.18% of the public is trained in emergency medical skills. The bystander CPR rate for OHCA is 26.11%, AED use is at 4.78%, the 30-day survival rate is 6.31%, and the discharge survival rate is 4.44%.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measures can substantially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experiencing OHCA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Key words: Social first aid    5-minute social rescue circle    First aid window perio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ischarge survival rate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泵血功能)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此时若能得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等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则患者有可能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否则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发生在医院外(如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等)的CA, 称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发生在医院内的CA,称为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由于CA高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1.2%)远低于欧美国家(10%~12%)[1-4]。主要原因有社会急救意识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薄弱、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低、旁观者CPR实施率低、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配置率低、急诊急救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急救专业人员)救治技能与心肺脑复苏质量均有待提升等。为提高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深圳市宝安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4-13],取得了初步成效,简介如下。

1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构建“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 1.1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社会急救是指在突发急症或者意外受伤现场,个人和社会组织及时救护伤者的活动或者行为。院前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及其急救站在伤病员送达医疗机构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以及与医疗机构的交接活动。我国城市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伤病员发病现场(如家庭、工作和娱乐休闲场所等)的时间平均为12 min,表明院前伤病员在得到专业的医疗急救前存在约12 min的“急救空窗期”(院前急救待援期)[1, 3]。对于OHCA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救命的黄金时间是5 min内!如何解决“急救空窗期”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团队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认为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有助于解决“急救空窗期”问题,我国的EMSS应由“四环”暨社会急救体系、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四个体系与环节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组成,形成全链条信息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构建“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社会急救体系目前是我国EMSS中最关键、最薄弱环节[3-5]。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健康中国,急救先行”理念,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家庭与个人都应重视和参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还“救”于民,众志成城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期望在“急救空窗期”,“5分钟”内能得到社会公众力所能及的救援,从而为专业的院前急救和入院后续救治赢得时间与机会。

1.2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服务现况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2.1 宝安区医疗卫生机构与服务人口

深圳市宝安区面积397km2,辖10个街道、126个社区,常住人口447.66万,管理人口550万。截止到2023年底,宝安区医疗卫生机构1 628家。其中公立医院10家,民营医院19家,包括120急救网络医院13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203家(均已配置AED),诊所1143家,门诊部181家。卫生在岗人员25 1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 233人(执业医师8 338人、注册护士8 864人)。

1.2.2 宝安区“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

宝安区13家120急救网络医院共有24个急救站点,其中公立医院急救站点19个(其中院本部急救点8个,院外急救站点11个),民营医院急救站点5个。在深圳市120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宝安区各家120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救科(室)/急救站点负责本区域内的院前急救任务。宝安区社康中心隶属于举办医院,即“院建院管”。70%以上的OHCA患者发生在家庭与社区,社康中心既是急救的“网底”,又是急救的“前哨站”,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是城市区域性急诊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6-8]。为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宝安区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建立健全从伤病员发病现场的社会急救→院前急救→(到达医院)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救治四个体系与环节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全链条信息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构建“四环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2020年3月宝安区委区政府首次把“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列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宝安区人民政府分别在2022年4月、2023年8月把构建“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列入《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宝安区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创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宝安模式”

宝安区在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与实践中创建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全覆盖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模式暨“宝安模式”[4-5, 7-12]

2.1 创新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

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是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基石。宝安区在2017年1月成立了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挂靠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的领导和宝安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整合宝安区各方力量,统筹负责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工作。2018年5月宝安区人民政府印发《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标志“政府主导”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形成[8]。2019年以来,宝安区人民政府连续将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纳入民生十大实事。2023年9月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开展宝安区“薪火聚温暖,急救在身边——群众应急救护培训”的通知》(深宝组(2023)60号),标志着“党建引领”正式启动,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明显加速,创下了单日培训2 500人次的记录,一年时间内公众急救技能培训超过12万人次。

2.2 创新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队伍建设

足够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是提高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的关键之一,社会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2-4, 7]。在宝安区各家医院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遴选热心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参加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导师师资班培训,合格者认定为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导师。开发了《社会急救培训导师师资班》课程。制定了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管理办法,将导师分为主讲导师、主训导师、辅训导师、社会志愿者导师和督导导师,明确各层次导师的资质和准入条件,严格各层次导师职责和要求。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档案,进行注册管理和教学跟踪,提升培训教学水平,保证急救培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目前已建立了3 500多名以医务人员为主力军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队伍,为常态下扎实开展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0-12]

2.3 创新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模式

推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就是保护生产力,完善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模式就是发展生产力[3-4]。在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创建了公众急救技能培训课程《急救技能大家学》,制定了社会公众急救培训遵循的三原则(普及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和十六字方针(简单易懂、规范易学、形象生动、实操为主)[7-9]。培训导师配置标准:按学员与导师比例,每6~8名学员配备1名培训导师。培训模型配置标准:每2~4名学员配备1套培训模型(包括CPR和AED培训模型等)。已有培训模型1 000余套,并制定了培训器材管理办法。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时间通常为3 h,依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不同予以调整,其中理论讲授时间不超过30%,急救技能操作培训时间不低于70%。培训内容除了基本急救技能(CPR+AED、异物卡喉急救、止血包扎等)和常见急症(晕厥、昏迷、胸痛、卒中、触电、溺水等)的早期处理外,更强调急救意识与法律宣讲[4, 7-8]:①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暨通常所说的“好人法”免责。②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要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倡导“扶危济困”社会道德风尚,邻里互救互助,强调“有证(培训证书)没证”均可救人,“培训千万条,敢救第一条”!使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反应人(施救者)”。针对中小学生,制定了《宝安区中小学生分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12]。自2017年以来,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举办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共6 668场(期),培训党员干部、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安干警与交警、保安员、网格员与楼栋长、教师学生、义工、司乘人员、普通公众、“三大移动行业”人员(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410 992人次,初步形成人人敢救、人人会救、人人能救的社会急救服务环境,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提供了保障[7-9]

2.4 建立了宝安区社会应急救护培训管理系统

包括学员培训登记管理系统、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管理系统、社会急救志愿者管理系统、培训模型管理系统、AED管理系统等,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研究和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提供数据支持。

2.5 制定了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 2.5.1 指标一、辖区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辖区(街道)公众急救技能培训人数占辖区(街道)内常住人口的比例。②计算公式: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辖区(街道)公众急救技能培训人数/辖区(街道)内常住人口×100%。③意义: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体现政府和医疗机构的急救责任落实,反映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要求的情况。截止2024年8月,宝安区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已达9.18%。

2.5.2 指标二、辖区AED配置率(台/10万人)

①定义:辖区(街道)AED配置数量与辖区内常住人口(以每10万人为单位)的比例。②计算公式:辖区(街道)AED配置率=辖区(街道)AED配置数量/辖区(街道)内常住人口(以每10万人为单位)(台/10万人)。③意义:AED是一款供公众抢救CA患者时使用的救命仪器。对于可除颤的心源性CA患者,电除颤每延迟1 min,抢救成功率下降10%,5 min内电除颤抢救成功率在50%以上。该指标反映了辖区政府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要求的情况。2023年度宝安区政府财政资金一次性购置AED 2 600台,使宝安区AED总量达到5100台,AED配置率为114台/10万人(注:深圳市共有AED 43 397台,按常住人口1 766.18万计算,配置率为246台/10万人)。

2.5.3 指标三、辖区旁观者CPR实施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辖区(街道)在120急救专业人员到达OHCA患者发病现场前,公众抢救OHCA患者的数量占同期辖区(街道)OHCA患者总数的比例。②计算公式:辖区旁观者CPR实施率=辖区(街道)公众抢救OHCA患者的数量/同期辖区(街道)OHCA患者总数×100%。③意义:反映了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的成效。2024年1月至8月,宝安区OHCA患者旁观者CPR实施率为26.11%(153/586例),见表 1

表 1 深圳市宝安区OHCA患者旁观者CPR实施率、AED使用率、30 d存活率、30 d内出院存活率提升情况 Table 1 Improvement of bystander CPR implementation rate, AED usage rate, 30 day survival rate, and 30 day discharge survival rate among OHCA patients i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时间 旁观者CPR实施率(例数/总例数) AED使用率(例数/总例数) 30 d存活率(例数/总例数) 30 d内出院存活率(例数/总例数)
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 13.03%(279/2142) 1.45%(31/2142) 2.66%(57/2142) 2.43%(52/2142)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 22.26%(191/858) 1.87%(16/858) 4.90%(42/858) 4.20%(36/858)
2024年1月至2024年8月 26.11%(153/586) 4.78%(28/586) 6.31%(37/586) 4.44%(26/586)
2.5.4 指标四、辖区抢救OHCA患者AED使用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辖区(街道)内抢救OHCA患者时使用AED的例数占同期辖区(街道)内抢救OHCA患者总例数的比例。②计算公式:辖区OHCA患者AED使用率=辖区(街道)内抢救OHCA患者时使用AED的例数/同期辖区(街道)内抢救OHCA患者的总例数×100%。③意义:反映了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的成效及AED配置的数量与科学性。2024年1月至8月,宝安区抢救OHCA患者AED使用率为4.78%(28/586例),见表 1

3 建立宝安区心脏骤停注册登记系统

CA注册登记具有追踪地区心脏骤停发生率与存活率、确定生存链中的薄弱点、建立改善CA措施的基础、提升院前急救质量、为AED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医疗机构间互相比较CPR效果、OHCA公共卫生监测和持续质量改进等作用,是提升地区CPR质量的基石[14-15]。全球复苏联盟(Global Resuscitation Alliance, GRA)改善CA患者生存率的十项举措中的第一项就是建立区城CA注册登记系统[14]。宝安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王英福及柳楠教授团队指导下,建立了汉化版的亚太心肺复苏注册登记系统暨泛亚复苏结果登记处(Pan-Asian Resuscitation Outcomes Study, PAROS)[15]。注册登记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涉及生存链各个环节与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4个大项(基本信息、调度信息、院外CA与复苏信息、结局)、60多个小项。为确保CA注册登记工作规范,不断改进优化,建立健全质控管理机制,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成立CA注册登记质量绩效考核小组,制定并实施《宝安区心脏骤停注册登记质量绩效考核方案》 (考核绩效按月统计,按季度发放,绩效到个人)。自2019年3月以来,至2024年8月宝安区CA注册登记系统已登记3 586例OHCA患者。

4 提升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救治技能与心肺脑复苏质量 4.1 提升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救治技能

为提升急诊急救专业人员高质量CPR及OHCA患者到达医院后的高级CPR、CA后综合征等相关的救治规范与技术能力水平,借助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急诊医学团队,加强急诊急救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协和E-Training课程(急诊能力提升项目),开展如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 IABP)、重症超声、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监测等急诊急救核心技能培训。已举办32期,带动宝安区乃至深圳市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心脏骤停综合救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

4.2 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重症监护救治体系建设中提升心肺脑复苏质量的评价指标

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的领导下,宝安区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对院前急救中心肺脑复苏质量的评价制定了以下评价指标。①1分钟出车率≥95%;②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98%;③院前CA呼救即急救实施率(定义:单位时间内,OHCA患者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120调度员(或线上值守者)实施的音/视频指导CPR和(或)旁观者CPR占OHCA患者总数的比例);④院前CPR按压质量监测率;⑤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⑥院前死亡病例讨论率(定义:单位时间内,院前急救中实施抢救措施后死亡患者进行讨论的例数,占同期实施抢救后死亡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对院内急诊与重症监护救治建设评价上,制定了如下指标。①CPR质量监测率;②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③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目标体温管理实施率;④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⑤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实施时间(中位数)。指标①~⑤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⑥ECPR 30 min完成率;⑦院内快速反应团队启动率(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启动院内快速反应团队(RRT)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例数占同期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总数的比例);⑧心脏骤停患者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率;⑨心脏骤停存活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

根据宝安区心脏骤停注册登记系统2024年1月至8月的数据显示,宝安区OHCA患者30 d存活率为6.31%(37/586例),30 d内出院存活率为4.44%(26/586例),见表 1

5 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 5.1 “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的目的

建设目的是动员社会救援填补“急救空窗期”[3, 16],达到此目的关键有以下3点。①“敢救”的社会急救志愿者:大力开展公众急救意识(包括法律宣讲)与急救技能培训,使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反应人(施救者)”是重中之重;②AED配置数量与配置的科学性;③社会急救应急响应管理系统:救援事件发生时,链接最近的急救设备(AED)+社会急救志愿者。“5分钟社会救援圈”响应时间节点:①拨打120急救电话后,1 min内启动社会急救应急响应管理系统;②3 min内社会急救志愿者到场施救;③5 min内就近的社康中心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背包到场抢救;④10 min内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场抢救。

5.2 加强社会协作和扩大参与面

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ustainable social value organization, SSV)时光实验室合作打造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腾讯SSV时光实验室主要提供社会急救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及其落地运用等支持(包括公众急救培训、AED配置等)。经过前期(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示范点选址、应急响应流程演练完善等,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宝安区人民医院与腾讯SSV时光实验室于2023年3月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第一批49个“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建设(包括示范小区37个、示范学校5个、示范场馆4个和示范企业3个)[16]。为加强党建引领社会急救体系,夯实完善“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2023年9月升格为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组织部主管,要求各街道党工委根据实际推荐第二批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2024年5月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组织部发文[深宝组(2024)31号]关于开展宝安区“薪火聚温暖,急救在身边——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创建工作”的通知,工作目标是利用一年的时间,依托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全区铺开第二批151个“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建设,完成全年不少于10万人次的社会急救培训,实现交警、保安员、网格员、物业等重点人群培训全覆盖。利用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三大特殊行业”活动范围广、对附近地形熟悉及移动便利的优势,打造可移动的宝安急救网络,有效缩短社会急救半径,织密宝安“生命守护网”。

5.3 示范点内生存案例

第一批49个“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内,2024年1月至8月OHCA患者8例,出院存活3例(3/8,37.5%)。

6 展望

在完善构建“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基础上,宝安区将继续深化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还救于民,加快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扎实推进“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早日实现“5分钟社会救援圈”全覆盖(经测算约需800个左右示范点)。OHCA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前移,把社区健康管理体系与“四环一体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生存链对接,早筛查、早预知、早预警、早干预。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救治技能与心肺脑复苏质量,建立完善“5分钟社会救援圈”→10分钟院前急救圈→30分钟ECMO救治圈无缝衔接。目标是在2030年宝安区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率达到20%、OHCA旁观者CPR实施率达到40%、出院存活率达到8%左右,2035年分别达到30%、50%和15%以上。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文武、林锦乐:实施研究、分析/解释数据、论文撰写;朱华栋、于学忠: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徐军、林锦乐、王从华、陶伍元、黄贤文、刘文华、厉玉杰、张小明、幸翠梅:实施研究,数据收集及整理;张文武、于学忠:研究设计、获取研究经费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10): 1005-1017.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10.002
[2] 张文武, 窦清理, 陶伍元, 等. 急诊医学, 要还"救"于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28-130.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18.02.002
[3] 张文武, 徐军, 梁锦峰, 等.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打造"5 min社会救援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56-1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4
[4] 张文武, 梁锦峰, 窦清理, 等. 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与实践[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10): 737-741.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2.09.001
[5] 窦清理, 徐军, 顾亚楠, 等. 守正创新促进急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466-46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05.020
[6] 张文武, 冯旭明, 田方, 等. 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5): 390-392.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6.05.002
[7] 张文武, 徐军, 余涛, 等. 关于我国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4): 309-312.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4.002
[8] 张文武, 窦清理, 梁锦峰, 等. 政府主导公众急救培训: 深圳宝安的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 126-128.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19.01.027
[9] 顾亚楠, 窦清理, 张文武, 等. 社会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宝安模式"之按需培训[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 32(12): 1418-1422.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01022-00757
[10] 梁锦峰, 武海波, 郑军, 等. 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的遴选与管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12): 1173-1176.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12.011
[11] 王从华, 林锦乐, 梁锦峰, 等. 深圳市宝安区1131名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构成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1135-113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8.026
[12] 林锦乐, 王从华, 方怡玫, 等. 中小学生分层急救培训模式探讨——来自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宝安模式"的实践[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 33(9): 1121-1125.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10413-00551
[13] 顾亚楠, 张文武, 卫剑, 等. 快速发展城市AED配置优化策略探讨——以深圳宝安为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 34(1): 48-53.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10903-01316
[14] 蔡文伟, 李恒杰. 全球复苏联盟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的十项举措[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 12-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05
[15] 陈春兰, 林锦乐, 卫剑, 等. 院外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的研究进展[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 34(2): 216-220.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11117-01738
[16] 梁锦峰, 林锦乐, 窦清理, 等. 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深圳宝安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1): 1540-154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