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办公室,深圳 518102;
3. 深圳市宝安区红十字会,深圳 518101;
4.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
社会急救是指由指的是在医疗急救人员未到达现场前,由非医疗急救人员对患者实施的紧急救护措施[1-2]。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平均仅为1.2%,这一数字令人担忧[3]。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市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伤病员现场的平均时间约为12 min。在这段时间内,伤病员在得到专业急救之前,会面临一个“急救空窗期”,这是急救响应中的关键挑战[4],然而,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中,旁观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实施率却相对较低,平均仅为4.5%。这一现状凸显了加强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5]。因此,为了提升我国OHCA患者的存活率,加快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已势在必行。通过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完善急救网络布局等措施,我们有望缩短急救空窗期,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的实施率,从而挽救更多生命。
深圳市宝安区作为深圳市的经济与人口密集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坐拥大空港区域并紧邻前海。该区总面积达39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与126个社区,常住人口高达448万,管理人口则达到550万之众。在医疗服务领域,宝安区将急危重症作为工作重心,致力于急诊急救服务的创新与优化。通过加速构建“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这一全方位、一体化的救治体系,宝安区正积极提升医疗服务的响应速度与救治效率。其中,“5分钟社会救援圈”作为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正受到广泛关注与深入探索。为实现这一目标,宝安区组织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以及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社会应急实验室,共同研发了“宝安区社会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旨在鼓励全民参与,通过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力求在院前急救专业人员抵达伤病员现场之前,最大限度地缩短急救空窗期,确保伤病员能在5 min内获得来自社会公众的及时援助。这一举措不仅为后续的专业院前急救与入院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也为提升整体医疗救治效率树立了典范[6]。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宝安区“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已初显成效,其成功经验与做法相继被苏州市、东莞市、青岛市、天津市、杭州市以及海南三亚市、万宁市、郑州市等多地借鉴并引入实施。以下,本文将对宝安区建立“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与梳理。
1 创建目标在全区范围内精心筛选示范点,依据“政府引领、部门合作、专家指导、科技赋能、公众参与”的核心理念,我们将实施一系列举措。在示范点的各个协作部门硬件设施中部署社会急救一键呼救应急响应系统,并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及居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旨在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同时,积极招募并培养优秀学员,将其转化为专业的急救志愿者,以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在示范点内我们致力于促进救援现场、急救志愿者、120院前急救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无缝协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为伤病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通过这一系列努力,我们将逐步建立起“求救者-物业/急救志愿者-责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责任医院”四方紧密联动、高效协同的社会急救模式,为全区居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 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 2.1 示范点申报《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点申报表》应由符合既定条件的主管/物业部门负责填写。随后,区红十字会/培训中心将组建专门的评估小组,采取审核材料、现场调研、区域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申报点位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评估工作将围绕多个关键要素展开,包括但不限于人口普查数据、心脏骤停发生情况的地理分布、区域医疗资源的布局与结构、社区人口分布的独特性、申报点负责人的资质及所在社区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等。经过严格评估后,将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示范点,并与其签订正式的创建协议。示范点的类型涵盖居民小区、公众场馆、学校及企业四大类。申报成为示范点需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首先,管理机构需组织健全,具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所需的组织能力和适宜的场地条件;其次,示范点周边应设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能够安装社会急救应急响应系统,并配备具有急救培训导师资质的医务人员;此外,还需在硬件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如短期内能够设置或已设置足够数量的自动除颤仪(automatic defibrillator, AED)、设有24 h值班制的监控室,并确保5G网络的有效覆盖。
2.2 示范点创建 2.2.1 人员和设备配备所在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创建工作,各部门指定1~2名负责人员专职负责具体跟进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并加入“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工作群,实时接收创建要求,反馈示范点创建情况和存在难点、问题。在示范点安装AED,其中小区不低于100台/10万人,AED选址正常步行3 min内可达到,学校、企业及场馆需要在体育馆、饭堂等重点场所至少配备1台AED,AED纳入社会急救响应系统统一实施管理,可采用基于AcrGis地理信息定位系统联合75 m最大有效覆盖率进行精准测算AED布局位置;示范点24 h监控室配备电脑,责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均设责任AB角)、责任医院院前科(均设责任AB角)配备一体式摄像头及音响,三方均可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微信小程序)接入互联网,作为区域内物联网终端实现四方联动。区培训中心定期联合工程师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确保应急救护系统运行正常。
2.2.2 动员宣传在融合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所有示范点需实施精细化的家庭与办公室定位策略,开发专属二维码系统,并配套生产二维码贴纸、急救钥匙扣、家用急救包及详尽的响应系统操作手册。为确保居民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响应系统的操作,示范单位需积极调动网格员、保安、义工等资源,通过急救培训、活动组织、入户宣传(即“扫楼”行动)、横幅展示、固定展板设置等多种方式,分阶段达成培训目标。第一年,示范点的“扫楼”覆盖率应不低于40%,并力求在三年内实现全面覆盖,即达到100%的居民知晓与掌握。此外,示范点将长期设立“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宣传专栏,结合定期开展的急救培训活动,大力宣传AED的设置与使用方法,并采用显著标识以增强宣传效果。针对社区内的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家庭,将特别安排志愿者进行上门服务,分发宣传海报及带有定制二维码的急救家用包,以进一步提升这些特殊群体的应急自救与互救能力。
2.2.3 志愿者培训培训中心负责为各示范点实施志愿者培训项目,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术、AED操作、止血包扎技巧、常见社区急症应对以及急救系统的使用。社区、学校及企业等示范点需指定专责人员,负责学员的组织动员及培训场所的选定等筹备工作。每个社区示范点至少需举办十场培训活动,确保培训总人数不少于三百人。培训结束后,将现场招募并转化学员为急救志愿者,要求志愿者能够熟练掌握社会急救系统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能,并确保每个示范点内此类活跃志愿者数量不少于三十人。原则上,示范点内的物业工作人员、网格员、义工、学校教职工等重点人群应实现培训参与率的全覆盖,同时,重点人群转化为急救志愿者的比例应高于百分之五十。
2.2.4 全民参与遵循“简单易懂,规范易学,形象生动,实操为主”十六字培训方针,本单位开发2~3 h版本的社会急救培训课程,内容涵盖CPR+AED、异物卡喉、创伤止血包扎固定、胸痛卒中与早期识别、意外伤害处理等,理论讲授时间不超过30 %,急救技能操作培训时间不低于70%,但须配备足够的培训导师(1∶4~1∶6配备)和培训模型(1∶2~1∶4)。社会急救培训课程通过区委组织部-街道党建中心、街道公共事务办、医护全员培训、示范点定向培训、基层社区卫生健康宣教、纳入中学生军训等多种渠道,实现送教入社区、送教入工厂、送教入学校等。既保证培训效果,又尽可能降低授课与被授课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其中示范点内培训人数不少于300人,所在社区培训人数不少于200人。
2.2.5 实战演习演习作为衡量示范点建设成果的关键途径,旨在明确人员职责与任务分配(见表 1)。依据既定的演习流程(参考图 1),此活动旨在评估在突发社会急救应急事件中,示范点内部的响应效率与效果。为验证四方联动社会急救模式的实际效能,培训中心携手责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责任医院,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每次演练结束后,均会进行详尽的复盘分析,旨在识别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整改与调整。在创建首年,共策划并执行了三次演练活动,其中包括一次有预告的演习与两次无预告的演习。基于这些演习的成效,通过复盘分析,成功识别了创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随即实施了针对性的整改与提升措施。
演练角色 | 职责 | 单位 |
总指挥 | 总协调 | 示范点所在辖区医院负责人 |
副总指挥 | 协助总指挥对示范点内资源调度整合 | 示范点物业管理主管 |
应答员 | ①登录应急响应平台;③保证30 s内接听报警;③90 s内完成位置问询和确认,通知志愿者,通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④确认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引导发起人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及意识、引导发起人进行CPR | 物业监控室值班人员 |
值班人员 | 畅通绿色通道、引导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志愿者赶往事发地 | 物业值班人员(可选) |
报警人 | 使用急救小程序发起报警,并与消防中心值班人员保持沟通,确认伤员的的信息 | 志愿者/物业值班人员 |
急救志愿者(3人) | ①接听报警电话;②按照电话/短信提示,3~4 min内携AED抵达报警点;③启动生命救助,CPR+AED使用 | 物业值班人员/志愿者/示范点居民 |
观察督导(2人) | 在响应中心及事发现场,按流程观察演习过程并视频记录,填写《演习中控技能督导卷》、《演习救助技能督导卷》、《演习现场环境督导卷》 | 区红十字会/培训中心督导组 |
技术支持 | 建立白名单,进行现场线上技术支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 软件生态公司 |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团队(2人) | 接到呼叫报警信息后赶往事发现场 | 示范点所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护团队 |
院前科团队(2人) | 接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团队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 示范点所在急救网点120院前医护团队 |
![]() |
图 1 “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演习角色及其分工 |
|
宝安区社会救援圈示范点的建设期限为一年。在此期间,区红十字会与区应急救援培训中心需强化指导力度,并依据创建任务书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督促,以保障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建设期满一年的示范单位,将实施交付考核验收流程。验收合格的单位,将依据示范单位标准加强后续的运维管理;若未能达到验收标准,将给予半年时间进行整改;若整改后仍未能达标,则取消其示范单位资格,并停止其后续的申报资格。
2.2.7 维护及运行各部门需各指定一名专职人员,以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的执行与协调,并据此成立创建工作专班,明确各岗位职责。各责任医院的负责人需实时更新“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的创建进度表,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同时,区培训中心将实施周/月通报制度,以加强对工作进度的监督与反馈。各示范点制定并执行“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线上值班制度,详细记录值班情况,并通过系统驾驶舱平台上报至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此举旨在确保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能够迅速响应,并将值班工作纳入“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绩效考核范畴。为广泛传播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与技能,将充分利用社区公众号、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公众号、小区楼栋邻居微信群、当地报纸、融媒体、宣传栏、电梯广告栏等多种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同时,将定期联合各部门开展日常急救知识体验活动,以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社会氛围。为确保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取得实效,区红十字会与区培训中心将联合组织督导专班,并安排专业督导员对示范单位的创建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督导与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将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到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与目标的圆满实现。
3 示范点效果分析 3.1 示范点四方联动演练应急演习是检验培训质量、突发事件应对、应急响应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重点考核指标包括系统管理员响应时间、志愿者到场时间、AED设备获取时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人员到场时间、救援流程合理性等,可用于备案及经验总结。总共完成50场四方联动演练,其中应答员响应操作平均响应时长约为61 s,符合规定的90 s完成响应操作,志愿者到场平均时长为152 s,符合规定的5 min内到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平均到场时长为392 s,符合规定的8 min到场,120院前团队平均到场时长为648 s,符合规定的15 min内到场,见图 2。
![]() |
图 2 四方联动演练重点考核指标监测图 |
|
(1) 案例1:某日21:01呼救人拨打120,21:08院前医师指引呼救人启动“社会急救响应”视频通话;31 s后值守人员接入视频,线上值守专家视频指导呼救人及现场志愿者快速应急处理;院前医护进入视频界面后与应答员联系,应答员21:12通知岗亭保安人员指引120院前团队赶往现场。21:17时120院前团队到达患者所在地,对患者转院处理。本案例总救援时间为16 min,其中有效医疗介入提前至拨打120后5 min(缩短9 min),并且打破救援信息隔阂,急救专家、院前医护、示范点物业、急救志愿者共同协助快速构建社会急救救援信息链条。
(2) 案例2:某日16:10,患者在某商业中心突然晕倒,四肢抽搐,监控室工作人员看到并传呼负责人(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点负责人),负责人立即赶到现场后查看患者,呼之不应,无心搏呼吸,立即给予现场心肺复苏,16:14安排同事拨打120,同事从监控室拿AED,另派同事开车直接去接附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数人参与轮流按压。AED到达后给予电击除颤,就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到现场后参与抢救。16:23救护车到现场,院前科医生及护士接手抢救,经诊断后立即送介入室行介入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痊愈出院。
(3) 案例3:某日12:52患者在家沐浴后出现抽搐症状,随后倒地呼之不应。12:54呼救人拨打120,12:55医护人员引导启动社会急救响应。39 s后值守人员值守接入视频,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引导呼救人进行胸外按压,等待120院前团队到达现场,院内ECMO团队在抢救室等候。13:11时120院前团队到达现场后接手,立即心肺复苏,上机械辅助按压装置及抢救措施,13:34担架抬上救护车,持续心肺复苏。13:41到达医院抢救室继续抢救。14:55 ECMO上机成功。本案例视频指导现场目击者按压并1 h内序贯ECMO治疗的案例,患者为典型家中心脏骤停案例,救治难度极大。值守志愿者立即识别出患者心脏骤停并指导心肺复苏,比院前团队实际到场缩短8 min,ECMO激活时间也缩短0.5 h。
3.3 5分钟社会救援圈真实案例涉及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情况宝安区5分钟社会救援圈“企鹅急救”自2023年3月上线以来共激活系统226单,涉及OHCA救治共23单(9.73%),主要用于指导旁观者CPR、使用AED、联系抢救室及ECMO团队。其中成功指导旁观者CPR为14例(60.87%),使用AED为5例(21.7%)、4例成功上ECMO治疗。23名患者最终结局:5名车到前已死亡(21.73%);4例经抢救现场死亡(17.39%)、1例视频指导CPR现场抢救存活(4.35%);10例急诊抢救后院内死亡(43.47%),3例急诊抢救后存活(13.04%)。最终23名患者有4例最终存活(17.39%)。
4 讨论发病现场伤病员在获取专业急救服务前,会经历一段被称为“院前急救待援期”或急救空窗期的阶段[7]。在此时间窗口内,非医疗专业人员对伤病员实施的现场救护行为,定义为“社会急救”,它是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初步救援环节[8]。因此,急诊医学领域的医护人员有必要走出医院,致力于向广大公众传授基本的急救技能。自2017年起,本团队便积极倡导急诊医学应“还救于民”的理念,并详细论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9]。团队秉持“健康中国,急救先行”的核心理念,在宝安区政府、宝安区卫健局、宝安区红十字会等多个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先后制定了《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及《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引》等指导性文件[10-11]。为有效推进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成立了由七家公立医院和一家民营医院共同构成的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提升公众在各类突发紧急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其中,医务人员作为社会急救培训的主力军,急诊医学领域的专家则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12]。此模式可概括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社会参与”的全覆盖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目标,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在5 min内迅速响应的社会救援圈。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坚决秉持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的原则。政府机关应将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并紧密对接社会应急体系与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需精心策划顶层设计方案,积极倡导每位公民成为自身健康的首要责任人,既对家庭负责,也对社会承担健康责任。同时,应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社会急救观念,从多个维度弘扬“扶危济困”的社会美德,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急救氛围[13]。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与网格化管理。政府部门、红十字会、卫健委、各街道及社区等核心机构需携手负责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工作,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各项建设内容的切实落实。同时,应将示范点的建设工作明确纳入各单位的年度考核目标之中,以强化责任落实。各级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应加强对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网格化治理体系,将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工作深入推广到街道、社区及核心公共服务群体等各个层面。此举旨在促进相关人员在履行其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迅速进行第一时间的现场自救行动,从而构建一个全面覆盖、无死角的社会急救体系。此体系将有效降低社会急救的服务门槛,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14]。
三是深入探索社会急救的新模式。深圳市当前已构建起由19个基层医疗集团组成的庞大网络,这些集团下辖98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日常医疗服务。这些服务中心每日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为所在社区提供门诊服务,承载了全市总诊疗量的75.5%。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超过90.3%的居民能够在步行10 min内抵达最近的医疗点,这标志着宝安区已初步实现“15分钟步行社康圈”的目标,为进一步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本团队拟依托现有医疗资源,着力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以此推动社会急救体系的全面升级。我们将通过构建“居民-社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四方联动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医院与下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深度合作,实现急救、专科、全科医疗的有机融合,进一步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参与急救培训[15],以提升其专业技能,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16]。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将社会急救的重心从医疗机构的事后挽救转向居民自救互救的预防式急救,还有助于从依赖单一医疗机构的急救模式向综合社会急救体系转变。
四是以创新科技为驱动力,强化技术支撑。当前,信息技术正加速向社会急救领域渗透融合,为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社会急救培训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创新活力[17],为社会急救所需的各类场景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区群体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二维码识别、AED实时地图定位、志愿者招募、视频会议、5G通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救援现场的即时、多方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了“呼救即急救”的目标[18]。这一模式打破了社会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填补了院前医护人员到达前的社会急救空白期。
五是关于培育社会急救文化。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持久且充满挑战的社会性任务,它需要与媒体机构携手,通过正面的宣传报道、科学的引导策略以及典型的案例分享,来推动这一进程。将社会急救的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是改善当前社会急救状况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19]。具体而言,如AED预先打卡活动这样的举措,旨在加深公众对AED设备的认知,缩短在紧急情况下获取AED的时间,并提升民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因此,强调培育一种深入人心的社会急救文化,倡导并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自救互救的行动中来,从而为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良好的氛围。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林锦乐、梁锦峰:实施研究、分析/解释数据、论文撰写;朱华栋、徐军、张文武:研究设计、论文修改;窦清理、陈海建、张鹿鸣、刘小利:实施研究,数据收集及整理;张文武、于学忠:研究设计、获取研究经费
[1] | 张文武, 梁锦峰, 窦清理, 等. 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与实践[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10): 829-833.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2.10.001 |
[2] | 窦清理, 徐军, 顾亚楠, 等. 守正创新促进急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466-46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05.020 |
[3] | Zheng J, Lv C, Zheng W, et al. Incidence, process of care, and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BASIC-OHCA registry[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 Dec; 8(12): e923-e932. DOI:10.1016/S2468-2667(23)00173-1 |
[4] | 张文武, 徐军, 余涛, 等. 关于我国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4(39): 309-312.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4.002 |
[5] | 张文武, 窦清理, 梁锦峰, 等. 政府主导公众急救培训: 深圳宝安的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 126-12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1.027 |
[6] | 张文武, 徐军, 梁锦峰, 等.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打造"5 min社会救援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56-1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4 |
[7]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2, 42(5): 380-386.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2.05.002 |
[8] | 沈伟锋, 干建新, 江观玉. 以"三环理论"为指导建设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10): 595-597. DOI:10.3760/j.issn:1000-6672.2004.10.008 |
[9] | 张文武, 窦清理, 陶伍元, 等. 急诊医学, 要还"救"于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28-1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3 |
[10] |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Z]. 2018-5-11. |
[11] | 深圳市宝安区红十字会. 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引[Z]. 2023-5-17. |
[12] | 王从华, 林锦乐, 梁锦峰, 等. 深圳市宝安区1131名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构成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1135-113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8.026 |
[13] | 顾亚楠, 窦清理, 张文武, 等. 社会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 32(12): 1418-1422.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01022-00757 |
[14] | 徐紫君, 林嘉叶, 丁晗玥, 等. 国内外社会急救培训评估情况综述[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10): 1194-119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1.10.029 |
[15] | 梁锦峰, 武海波, 郑军, 等. 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的遴选与管理[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12): 1173-1176.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12.011 |
[16] | 梁锦峰, 王超, 武海波, 等. "四方联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初探--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为例[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 38(2): 123-126.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21.02.001 |
[17]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18]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 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组. 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5): 513-527.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5.001 |
[19] | 都率, 邱五七, 武海波, 等. 部分国家社会急救培训建设经验和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1): 37-41.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