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成都 610041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大病不出县一直县域医疗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急诊急救服务能力是县级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与急危重症救治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要评价指标,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1-4]。佛山市三水区从当地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与时间相关的急危重症”要在急诊急救大平台完成救治流程为目标,通过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条件发展之路。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三水区在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历程、实施方案、创新点以及实践效果,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三水区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历程佛山市三水区地处大湾区西部,多年来三水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早期各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大多已经民营化,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落后,无法承担院前公益性急救任务。
三水区120、110、119、122四网统一接警、统一指挥,难以做到“就近、就急、就能力”[5]高效调度。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1年7月申请成为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三水区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列入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一期建设急诊病区、急诊重症监护室和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及信息化,2018年二期完成急诊综合抢救室和急诊手术室建设,2019年三期建设佛山市三水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是佛山地区第一家独立专业型的急救指挥中心,同期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的评审,2022年四期完成7个专科急诊、负压手术室和复合手术室的建设,同期完成急诊信息系统和区域七大中心急危重症质控系统信息化建设,2023年8月通过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的评审。
2 三水区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实施方案急救诊救大平台以搭建信息、急救、技术、公益4个平台、培育12个核心体系为整体实施方案。(见图 1)
![]() |
图 1 佛山市三水区急诊急救大平台架构 |
|
依托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建设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区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持续督促基层医院按照《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6-7]的要求建设独立急诊科,并为基层医院提供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每季度与区卫健局医政科联合督导检查。
实施全民培训和公共救护能力提升工程[8],2018年开始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与佛山市三水区红十会合作实施《加强佛山市三水区群众应急培训培训工作方案》,对三水区公安系统、教育系统、工业园区和社区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群众普及培训16 530人,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9 712人,共计26 242人,全面提升群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表 1);2022年实施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公共救护能力提升工程”[9],为全区统筹设置三水区40个急救箱,每个急救箱内配置AED、呼吸球囊和急救包;建立三水区急救志愿者服务队,用于应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护工作。
年份 | 初级救护员证(人) | 群众普及培训(人) | 合计(人) |
2019年 | 2 000 | 2 540 | 4 540 |
2020年 | 590 | 980 | 1 570 |
2021年 | 2 300 | 5 008 | 7 308 |
2022年 | 2 189 | 5 884 | 8 073 |
2023年 | 2 633 | 2 118 | 4 751 |
合计 | 9 712 | 16 530 | 26 242 |
建立急诊ECMO团队,抢救室快速启动ECMO团队,实现ECPR的高效自主可控。建立急诊介入团队,实现在抢救室快速启动并实施失血性休克介入栓塞止血术、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建立急诊血液净化与灌流团队,对急性中毒、热射病患者进行院前—抢救室—EICU联动序贯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2.3 急救平台建设了15床位急诊综合抢救室,主要为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同时配置体外膜肺(ECMO)、急诊超声、急诊胃镜、PB840和E360呼吸机、持续血液净化仪,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等急救设备。建设了24床位急诊病区、5个床位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完善院前—院内—手术(介入)—EICU一体化救治体系。建设了7个专科急诊诊室、1个复合手术室、1个负压手术室,提升大平台救治范围与能力。
2.4 信息平台建成了120急救指挥、优先调度(MPDS)和“1+11”远程医疗支持系统,实现对11家基层医院抢救室和26台救护车实时音视频同步远程指导。建成了医护一体化的急诊信息系统、三水区危急重症质控系统、飞救APP(医疗端),实现全区急救信息“一张网、一张床”和“上车即入院、入网即入院”互联互通。实现实时监测10个质控制指标、16个实时统计指标、预检分诊11个实时质控与统计指标[10]。
急诊急救大平台重视与公安、交警、应急等其他政府部门的联动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提高区域应急救援的效率。
3 三水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的创新点 3.1 急诊医学科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培养急诊ECMO团队、急诊介入团队和急诊血液净化团队等急救核心技术团队,同时每年对全区500多名院前医护进行急救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区域急救能力[11-12]。
3.2 构建全覆盖的急救信息网络构建覆盖城乡一体1个中心+11个急救站点的急救信息网络,全面提高急救服务及时率和准确率,能够满足每一位需要急救服务的患者[11-12]。
3.3 区域危急重症质控急诊急救全过程信息化,实现患者信息、院前信息、转运过程、急救措施、检查检验等数据的实时共享、高效管理与质量控制[13]。将急诊设备、急救措施、急救事件、药物使用进行数字化,实现PDA扫描录入及患者信息无缝转移。
3.4 远程医疗支持系统搭建1+11视讯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支持系统急诊专家、专科医生、急救医院、基层医生可远程实时沟通指导。
3.5 开展全民应急救护培训通过多部门合作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鼓励公众参与急救过程,通过广泛培训让公众成为合格的第一目击者,提高事发现场急救响应速度和急救质量。
3.6 实践效果自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和实施以来,该地区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①急救响应速度加快:通过全覆盖的急救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急救服务能够迅速、准确地到达患者身边,三水区各急救网点医院院前急救从2020年5分钟出车提高到3分钟出车,3分钟出车及时率稳步提高,2023年在佛山市5市辖区内排名第一。②急救质量提高: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急救意识得到了提高,使得急救过程更加规范、专业。③急救能力提高:急诊医学科收治患者的DRG组数,CMI指数、RW≥2组数逐步提高(见表 2);每年成功抢救重度农药中毒68例,重度药物中毒32例,毒蛇咬伤36例,红火蚁咬伤186例,2020年成功救治7例河豚中毒患者,2022—2023年抢救各类重度中毒168例,毒蛇咬伤38例,一氧化碳、剧毒农药、毒蘑菇、毒蛇咬伤中毒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8%以上。热射病救治:近三年成功抢救热射病患者120余例次,重症热射病救治成功率99%。通过手术前移到急诊手术室开展,成功在开展开胸、开腹、截肢等手术,多发伤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④患者满意度提高:通过提供优质的急救服务和关怀,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⑤社会认可度提高:三水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连续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科室 | DRG组数 | CMI值 | RW≥2病种例数 |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
急诊医学科 | 76 | 99 | 132 | 1.43 | 2.68 | 3.0 | 0.12 | 0.32 | 0.30 | ||
全院 | 661 | 735 | 734 | 1.11 | 1.15 | 1.1 | 0.01 | 0.01 | 0.01 |
综上所述,佛山市三水区在建设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区域急诊急救的能力与技术水平,通过硬件提升、信息化、急救能力、人才队伍和全民培训等方案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专业、高效全民参与急诊急救大平台体系。其创新点在于构建全覆盖的急救网络、建设区域急救信息化平台、视讯远程医疗支持系统的引入以及公众参与急救服务等。实践证明,佛山市三水区结合当地医疗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急诊急救大平台为成功建设确实能够解决当地群众急危重症救治的困难,实现危急重症能够不出县就地抢救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 沈伟锋, 吴暄, 马岳峰. 探索"五环急救链"推进急诊急救体系现代化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7): 870-87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7.004 |
[2] | 何小军, 马岳峰, 张国强.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1 |
[3] | 于学忠. 四十年三个时代: 中国急诊3.0时代到来[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7): 617-61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7.001 |
[4]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5] |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等. 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21-12-28)[2023-11-03].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009/4b20d1ac72914b3997f76110ccc0103d.shtml. |
[6]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等.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3-5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5.003 |
[7] |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组.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2-64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5 |
[8] | 张文武, 徐军, 梁锦峰, 等.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打造"5 min社会救援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56-1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4 |
[9] |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 (2021-12-28)[2023-11-03].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112/28d6cf16a9884214b663730a63c6b196.shtml. |
[10] | 金平, 李子龙, 黄增. 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与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8): 1144-114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8.028 |
[11] | 邢玉华, 李子龙, 马岳峰, 等. 创新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7-64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6 |
[12]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共识专家组.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29-143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03 |
[13] |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10-27)[2023-11-10].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111/6fb05c3d29ae4e72bce35f11180f004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