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上海,一群胸怀家国的医者以“谋医学之发达,促国民之健康”为志,在风雨飘摇中创立中华医学会(图 1)。彼时中国内忧外患,霍乱、天花肆虐,医学资源匮乏,但学会如同一盏明灯,凝聚起中国最早的西医力量。从编纂《中华医学杂志》到建立医学教育体系,从规范临床诊疗到推动公共卫生改革,学会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医者仁心”的信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医学会迎来新生。学会组织专家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救治伤员,参与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推动“赤脚医生”培训计划。老一辈医学家如林巧稚、吴阶平等人,在学会的平台上将毕生所学倾注于人民健康事业。他们的身影,是那个时代中国医学界“敢为天下先”的缩影。
![]() |
图 1 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合影 |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中华医学会迎来学科专业化浪潮。1987年,急诊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急诊体系从“战伤救护”迈向现代化。而2001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创刊,更是掀开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杂志首期刊登的《中国急诊医学二十年回顾与展望》,系统梳理了从急救站建设到急诊科标准化的历程,成为学科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2003年非典疫情中,急诊医者冲锋在前。杂志紧急开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专栏,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SARS临床诊疗标准(试行版)》被全国同行奉为“战疫指南”。2010年玉树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率先将发热门诊纳入统一管理体系,通过分区防护(红区、黄区、绿区)和分级诊疗,实现单日接诊量峰值226人次,筛查确诊患者17例,同时保障了915例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需求。这种“急诊主导、分区管控”的模式,被全国多家医院借鉴,成为疫情防控的标准化流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迅速响应,2020年11月发表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改变了什么》首次提出“沉默型低氧血症”概念,揭示新冠肺炎患者低氧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分离的特殊病理机制,为临床早期识别提供了关键依据。无数急诊人在废墟与隔离病房中践行“黄金一小时”理念,而杂志始终以最快速度传递临床经验,其“灾难医学专题”成为国际学界了解中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窗口。
3 数字时代的创新交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医学会迎来新生。学会组织专家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救治伤员,参与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推动“赤脚医生”培训计划。老一辈医学家如林巧稚、吴阶平等人,在学会的平台上将毕生所学倾注于人民健康事业。他们的身影,是那个时代中国医学界“敢为天下先”的缩影。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一代急诊人正用科技重塑生命防线。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AI急诊分诊系统”能通过语音识别自动生成病历,准确率达98%;武汉同济医院建立的“无人机急救物资投送网络”,在2023年汉江洪灾中创造了15 min送达急救药品的纪录。这些创新成果,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页面上化作跳动的字符,续写着中国急诊医学的传奇。
4 向未来致意:生命至上的永恒誓言回望百十年,从张孝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箴言,到如今急诊医学“时间就是生命”的共识,中华医学会始终将“人民健康”铭刻于心。《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那句“为生命争分夺秒”,不仅是学科精神,更是一代代医者的生命自觉。
值此110周年华诞,让我们以历史为鉴,以创新为帆。期待未来的急诊医学,既能用纳米机器人清除血栓,也能用人文关怀温暖诊室;既能在元宇宙中演练急救方案,也能在偏远山村守护生命曙光。因为医学的温度,永远在于那双紧握患者的手,在于那颗永不停跳的仁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