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Vol. 34 Issue (7): 1010-1014   DOI: 10.3760/cma.j.cn114656-20250407-00257
江苏省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现状分析
张家承1 , 许春阳2 , 李小民3 , 燕宪亮4 , 陈旭锋5 , 刘励军6 , 李子龙7 , 张文武8 , 丁硕9 , 卢峰10 , 沈斌5 , 徐晓叶2 , 包丽艳2 , 陈波2     
1.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ICU,苏州 215131;
2.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常熟 215500;
3.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连云港 222000;
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徐州 221006;
5.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6.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苏州 215004;
7. 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余姚 315400;
8. 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深圳 518101;
9. 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丰县 221700;
10.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无锡 214000
摘要: 本研究专注于江苏省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现状,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15家县级医院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线上线下数据的详尽核查,研究发现江苏省县级急诊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总体上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特别是在人才储备、建筑面积和设备配置等方面表现出色。与此同时,研究亦也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部分医院急诊科采用的“通道型”布局影响了组织管理效率;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亚专科发展及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创伤中心建设水平不一,线上线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包括依据规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大平台及创伤中心的建设、强化信息化与培训中心的建设等,目的是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急诊科的服务能力,确保民众的生命健康得到切实保障。
关键词: 县级医院    急诊科    江苏省    医共体    急诊急救大平台    能力评价体系    

县级医院急诊科作为县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首要防线,其建设水平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国家卫健委将2025年的重点工作定位于加强基层(县区)卫生能力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依托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提升县域急诊服务能力[2]。近年来,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在全国同行的指导下,相继推出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体系建设规范》《中国县域急诊大平台建设规范》以及《中国县域急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及指导意见[3]。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县级医院急诊科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医共体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4]。然而,在2023年中国县域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对全国340多家医院进行线上填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填报标准不一、数据理解不统一、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为提升江苏省县域医疗机构急诊科的服务能力,江苏省医师协会联合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和江苏县级医院急诊联盟的专家共同对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15家医院进行了现场摸底调研。此次调研结合线上填报和线下核查的数据,重点围绕《中国县域急诊科评价体系》中6个维度及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创伤中心建设展开。江苏省目前有71家县级人民医院(含第二人民医院等),包括60家三级医院,其中11家为三甲医院。此次调研覆盖了江苏13个地级市下属的15家医院。全面评估了这些县(市、区)级医院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反映实际情况,研究发展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院筛选标准

江苏省内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具备县域医共体核心医院的能力,且能完成线上平台数据填报,对其填报内容配合进行线下核实。本次调研15家医院入选,基本覆盖了江苏省13个地市,包括丰县人民医院、睢宁县人民医院、盱眙县人民医院、沭阳医院、阜宁县人民医院、如东县人民医院、如皋市人民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南京市江宁医院、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1.2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急诊科医疗服务能力;(2)急诊科人才队伍建设;(3)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特别是创伤中心的建设情况。调研依据、方法及评分主要参照国家及省级《急诊科建设规范》、《2024年江苏省县(市)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调研评分表》和《创伤中心调研评分表》,通过文件查阅、记录审查、现场检查、演练、员工访谈及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中增加数据统计方法应用情况,明确数据的形式表达与合理区间。

1.3 统计学方法

定量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用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来表述;分类数据以绝对数及百分比呈现;多维数据采用三线表结构分维度对比。采用四分位数法进行横向对比,规避极端值影响,通过率/比例指标衡量建设达标度。

2 结果 2.1 急诊急救资源配置能力 2.1.1 专科规模

急诊科平均面积,占医院总面积的平均占比(部分医院即将搬迁新院区或在建新的急诊中心)、平均面积:6 680.6 m2、最低值:2 140 m2、最高值:17 000 m2。留观室:13/15=86.7%(部分医院未设置);急诊综合住院病区:14/15=93.3%;EICU:12/15=80% (部分医院未设置EICU或未投用使用);隔离应急抢救室:14/15=93.3%;急诊的手术室:14/15=93.3%;导管室:13/15=86.7% (部分医院未设置);检验室:15/15=100%;医学影像科室:14/15=93.3% (部分医院未独立设置);抢救室:最高22张,最低5张,中位数9张;留观室:最高25张,最低0张,中位数11张;急诊综合住院病区(含创伤外科病房床位):最高55张,最低0张,中位数32.5张;EICU(含TICU)床位:最高24张,最低0张,中位数12张。

2.1.2 人员配备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的人员配备比例见表 1

表 1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人员配备(%)
项目 急诊一线值班医护人员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占比 固定急诊医师人数占急诊在岗医师人数的比例 固定急诊护理人数占急诊在岗护理人数的比例
最低值 88.8 68.2 88.0
最高值 100.0 95.2 100.0
中位数 100.0 78.2 99.0
2.2 急诊急救服务支撑能力

急诊科质控表见表 2,信息化建设表见表 3,可持续发展力表见表 4

表 2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质控指标
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14.00 37.31 21.44
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抢救成功率(%) 32.5 97.48 81.6
急诊抢救室患者病死率(%) 0.45 1.58 1.23
急诊手术患者病死率(%) 0 6.20 0.43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 100 100 100
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操作正确率(%) 90.0 100 100
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min) 58.5 88.74 72.9
门球时间达标率(%) 76.0 100 83.6
急性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min) 10.00 52.00 26.00
门药时间达标率(%) 50.00 100 100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23.00 92.00 59.85
发病4.5 h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 14.28 82.00 69.20

表 3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信息化建设指标
项目 占比(%)
实现患者信息互联共享 30.0
实现院前院内实时交互,能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 53.3
实现院内诊疗时间轴 30.0
实现上车即入院 20.0
实时快速建档 20.0
心电监护实时传输 40.0
院前病历实时传输 30.0
目标医院预先准备抢救措施 60.0
绿色通道开放 80.0
床位预留 80.0

表 4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可持续发展力指标
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医生总人数 11 61 19
护士总人数 13 120 47.5
固定注册的急诊医师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 5 34 14.5
医师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 6 47 14
固定注册的急诊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人数 11 117 35
护师及以上职称比例 55% 94% 81.5%
固定注册的急诊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 0 28 2
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 2.5% 54% 5%
固定注册的急诊护理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 13 110 31
护理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31% 100% 86.5%
2.3 急诊急救服务供给能力

急诊预检分诊率100%,有亚专业组及相应的急诊急救专业团队60%(9/15),具备3大中心的医院数占比86.7%,具备5大中心的医院数占比73.3%。急诊科院内医疗急诊服务能力表见表 5,急诊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见表 6

表 5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院内医疗急诊服务能力指标
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年度急诊人次占门诊总量的比例(%) 2.10 35.70 15.45
年度急诊住院患者占住院患者的比例(%) 12.70 31.00 16.18
急诊医学科医患比 0.25 4.57 0.63
急诊医学科护患比 0.34 6.63 1.02
急诊预检Ⅰ级患者占比(%) 0.24 2.85 1.45
急诊预检Ⅱ级患者占比(%) 1.30 2.95 4.25
急诊预检Ⅲ级患者占比(%) 6.50 78.80 27.19
急诊预检Ⅳ级患者占比(%) 15.00 91.20 63.77
急诊医学科病例组合指数(CMI值) 0.88 5.00 1.24
急诊救治病种数量(ICD-10四位亚目数量, 例) 30 2 079 281
急诊住院病种数量(ICD-10四位亚目数量, 例) 19 1 664 236
急诊手术操作种类数量(ICD-9-CM-3四位亚目数量, 例) 2 509 31
急诊床旁辅助检查项目种类数量(例) 3 4 4
急诊重点疾病占比(%) 0.47 87.00 8.30
年急诊手术量(例) 324 9 608 2 283
抢救室滞留时间(min) 28.5 432.0 115.0
严重创伤30 min诊断性检查完成率 81.00 100 100
急诊MDT开展次数 1 96 10

表 6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120呼救电话6 s内接听比例(%) 9.67 100 99.84
院前医疗急救1 min出车率(%) 30.00 100 58.80
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 95.00 100 99.90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min) 1.00 30.00 11.73
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 90.00 100 100
负压救护车配置率(%) 20.00 80.00 41.43
救护车配置120调度指挥信息化系统车载终端(%) 100
急救实施率(%) 5.00 100 100
2.4 急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医共体急救体系、公共急救培训体系构建方面,江苏省目前对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总费用(元)最小值0、最大值630 000、中位数85 000;对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人员培训人数最小值30、最大值1 400、中位数200;为基层医院急诊急救会诊的次数最小值2、最大值371、中位数6;实现区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管理的医院占比93.3%;辖区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统一调度率(%)最小值0、最大值100、中位数99,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规范交接率(%)最小值0、最大值100、中位数100,乡镇街道卫生院向医共体牵头单位转送患者数最小值0、最大值5 620、中位数303,年度县级医院急诊患者诊疗后向下转送数最小值0、最大值2 557、中位数155.5,县域公众急救技能普及型培训人数最小值30、最大值20 000、中位数1 050。

2.5 急诊医学教育科研能力

县级综合医院属市级及以上急诊医学医师(护士)专科进修基地医院数量4,急诊在岗人员接受急诊专业培训占比(指时间≥3个月)(%)最小值5.17、最大值100、中位数82.5,医院对本院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占同期医院总费用比(%)最小值1、最大值6.39、中位数1;急诊医护人员取得急救技能培训证书人数比例(%)最小值40最大值100中位数93.17;继续教育项目数量:国家级最小值0、最大值1、中位数0;继续教育项目数量:省级最小值0、最大值1、中位数0.5;继续教育项目数量:市级最小值0、最大值2、中位数2;急诊医学科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实习或医师培规任务的医院占比93.3%。急诊科科研成果量表见表 7

表 7 江苏省15家调研医院急诊科科研成果量
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年度发表急诊相关论文数量
    SCI及中华系统期刊 0 3 1
    科技核心期刊 0 7 1.5
科研课题
    省(部)级及以上 0 2 1
    市厅级 0 3 1
    县级 0 4 2
科技奖项
    省(部)级及以上 0 1 0
    市级 0 2 1
    县级 0 6 0
国家专利数量与出版著作
    国家级发明专利 0 2 0.5
    实用新型专利 0 3 1.5
    著作主编 0 1 0
    著作副主编 0 1 0
2.6 专科影响力

属于重点专科的市级医院有10家,占66.7%,属于重点专科的县级医院3家20%,不属于重点专科的为2家,占13.3%,急诊医护人员在市级及以上急诊分会任职、出版著作和获得奖项专利等情况见表 8

表 8 急诊医护人员在市级及以上急诊分会任职情况
急诊医护人员在市级及以上急诊分会任职情况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国家级 0 1 0
省级 0 5 1.5
市级 1 5 3
3 讨论 3.1 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江苏省县域急诊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已基本达到国家发展要求,在中国县域急诊服务能力评价填报中,相关数据亦名列前茅。尤其在人才建设、急诊科建筑面积、设备设施等方面,江苏省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调研显示,江苏省内医院已基本构建起以每县均有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本次调研的医院均为三级医院,其中部分已成功晋升为三甲医院,这些医院在管理、服务内涵、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表现突出。医院领导及急诊科医护人员精神饱满,工作热情高涨。

社会对医院急诊服务的需求量较大。各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均对急诊医学科工作制定了明确规划,高度重视急诊科建设,投入力度普遍较大。部分医院已对急诊中心进行重建或改建,预计未来急诊硬件资源配置能力将显著增强,急诊学科建设、体系建设及大平台建设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多数医院急诊科的面积、动线、布局均较为合理,配备了预检分诊处、急诊挂号收费处、急诊诊室、抢救室、急诊药房等功能区域,设施功能齐全。各医院普遍重视三大中心建设,多数医院的创伤中心已实现实体化运行。多数医院急诊科开展的应急演练较为全面,并已组建心肺复苏团队,院内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培训亦较为到位。部分医院在急诊护理科研方面展现出较强的能力。

在创伤中心建设方面,部分医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伤救治模式。通过整合急诊科、骨科、神经外科及影像科等多学科资源,建立了“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实现严重创伤患者30 min内完成诊断性检查的比例达100%。部分医院创新性采用”创伤团队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启动不同层级的MDT团队,使得ISS≥16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中位数提升至81.6%,最高达97.48%。部分医院通过建立创伤数据库,将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1.73 min,较建设前下降40%,该项实践已被纳入省级急诊质量控制标准。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急诊科整体模式与资源配置问题

部分医院的急诊科仍停留在“通道型”模式,在组织管理、急诊急救服务功能及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流程和制度不够完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证书,如BLS、ACLS、CTCT-B、5C等,外出培训进修机会较少,导致人员整体综合能力不足。多数医院急诊科专职医师配备不足;部分医院急诊病房和EICU的床位设置及医护人员配置不充分;部分医院过度依赖综合ICU,未能充分发挥EICU在急诊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功能。

3.2.2 抢救室救治能力与设备缺陷

抢救室的综合性救治能力欠缺,医师数量不足,POCT(如血气分析)、气管镜、床旁超声等设备配置不齐,仪器放置不合理;多数抢救室未实行封闭管理,专科技术如CRRT、IABP、ECMO等未能前移至急诊。

3.2.3 急诊科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多数医院未能实现院前-院内实时数据交互、医共体数据交互、预检分诊-抢救室数据交互,未完全做到“上车即入院”,缺乏急诊诊疗时间轴;远程会诊系统大多未建立;部分医院预检分诊未实现信息化,急诊患者分级仍依赖人工。

3.2.4 急诊亚专科、科研与培训体系问题

急诊亚专科建设重视不足,尤其是EICU建设方面。多数医院急诊科研课题、论文产出及主办的继续教育项目较少。多数医院急诊科未建立完善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医院职工培训和公众急救技能培训大多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部分培训教具老化。

3.2.5 创伤中心救治体系与理念问题

创伤中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创伤救治理念有待加强:部分医院创伤中心缺乏独立救治团队,非实体化运行;抢救室对创伤初始评估和处置能力普遍不足,大多未配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多数医院严重创伤救治以综合ICU为主,未充分发挥EICU作用;创伤相关培训不足;部分医院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偏低。

3.2.6 创伤中心信息化与质控短板

创伤中心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创伤院前-院内预警系统缺乏数据联动;部分医院创伤中心平台科室的医生不熟悉创伤中心流程、创伤评分及质控指标,创伤质控数据来源、统计、填报不准确,质量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创伤中心相关数据的常态化监测与质控、分析机制。

3.2.7 院内RRT团队建设与管理缺陷

多数医院院内RRT团队建设和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相关制度、流程、规范欠缺;RRT团队数量不足,无法有效覆盖医院全部区域;RRT团队缺乏统一标识和代码;真实事件发生后无时间记录、RCA分析,无法追溯;职能部门对质量分析和改进工具运用不熟练;部分医院院内职工BLS培训不到位。

3.3 线上线下对比存在的问题

在填报数据与线下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问题:填报数据普遍比线下调研核查数据高出10%~15%,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数据的理解和数据填报内容认识不足。例如,在医院内eICU的问题上,调研发现部分医院将中心ICU与EICU统一管理,并无单独的EICU,填报时应分别填写EICU与ICU的数据,并注明是否统一管理。

标准化不到位的问题同样突出:急诊科面积应详细涵盖急诊抢救室、EICU、急诊病房、急诊观察室等具体数据;急诊科人员应明确区分固定人员及轮转人员。此外,创伤中心的建设模式是MDT型还是固定化实体运行的创伤中心,以及能够开展的创伤控制性手术是由创伤科主导还是其他科室主导,均需明确。

急诊救治病种数量的填报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亟需统一说明。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方面,调研发现部分医院急诊科建设以通道型为主,抢救室滞留时间较短,削弱了急诊科作为大平台建设的能力。有些科室的急诊抢救室并未作为县域急诊抢救的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上车即入院、急诊人才梯队建设、急诊抢救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未能充分体现急诊科在县域及医院急重症抢救中的龙头作用。

在县级医院建设中,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急诊医学专业医疗控制指标需进一步得到落实。例如,在提升ROSC率方面,许多医院并未将急诊科作为全院的重点,对ROSC指标的评价标准掌握不够,导致填报数据参差不齐。建议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应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精神,将创建院内和院前心肺复苏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加以推广。

3.4 发展建议

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工作标准,严格按照急诊科建设规范要求,狠抓落实,加快急诊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强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进三大中心建设,提升急诊科内涵质量[5];优化急诊医疗质控数据的解读、采集和填报质量,注重内涵,持续改进。

加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转变理念,梳理流程,整合医院现有资源,将急诊急救技术、人员、设备前移至急诊科[6]

加强创伤中心建设,建立急诊科主导的创伤外科,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加强人员培训,规范设置并运行创伤复苏单元,完善创伤救治信息化建设,确保创伤中心质控常态化高效运行[7]

推动复苏中心建设,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规范建设院内RRT团队,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启动标准、流程和运行机制,加强人员培训,科学运用RCA等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规范的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服务体系[8]

加强急诊信息化建设,实现预检分诊信息化及医共体—院前—院内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完整的诊疗时间轴,急诊质控指标及数据实行信息化采集,规范质控数据填报[9]

加强建设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完善急救技能培训年度计划,更新培训设备、教具和方法,不断提升医护人员急救技能。

3.5 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县级医院急诊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信在政府、医院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下,县级医院急诊科必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显著的贡献。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任务艰巨,需政府、医院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不断强化急诊科建设,方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急诊急救需求,筑牢生命防线,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家承、许春阳、陈波:数据收集、论文撰写、文献收集、数据分析;李小民、燕宪亮、陈旭锋、刘励军: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李子龙、张文武、丁硕、卢峰、沈斌:数据收集、论文撰写;徐晓叶:论文撰写,文献收集;包丽艳:数据收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共识专家组.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29-143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03
[2] 郭憬昱, 张进军. 我国急救医疗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J]. 中国医刊, 2016, 51(9): 10-13.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6.09.003
[3] 何小军, 张斯龙, 黄增, 等. 中国(县域暨)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2): 1791-179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2.024
[4] 徐胜勇, 朱华栋, 于学忠.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资源现况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7): 659-661.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7.010
[5] 袁海鸿, 李子龙, 汪正权, 等. 县市级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地位和作为[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 110-11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1.029
[6] 上海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 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 上海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33-1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5
[7] 杨易, 黄增, 张斯龙, 等. 江浙两省县级医院急诊科急救服务能力评估对比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34(5): 744-75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5.05.023
[8]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县城急诊急救学组,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等.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2): 1721-172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26
[9] 鲍俊安, 季磊, 王晓燕. 急诊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0, 41(2): 64-67. DOI:10.3969/j.issn.1673-6036.2020.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