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嘉兴第二医院护理部,嘉兴 314000;
3. 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杭州 311400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能量需求的治疗策略[1]。EN相比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更贴近人体的生理状态,科学的EN治疗能刺激肠道蠕动、保护肠黏膜完整性、减少菌群移位,在提升重症患者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3]。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相继发布了重症营养管理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明确了EN在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4-5]。为进一步规范重症营养临床实践,我国学者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团体标准[6-10],对EN的实施流程、管路管理、误吸防控、营养评估和医护路径提出了系统指导,为推动EN在重症管理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急危重症的EN应用在理论层面已取得广泛共识,但在具体的落实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11]。既往研究指出,医护人员对EN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不一,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EN管理机制,致使重症EN实施的时效性、流程性和质控性普遍欠缺[12-13]。此外,不同地区、医院之间在EN实施策略、医护规范及培训体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可及性与同质化水平。浙江省作为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急危重症医疗及护理水平整体较高,但目前尚缺乏针对本地区EN临床实施现状的系统性调查研究。作为EN实施与评估的重要执行者,医护人员的认知与操作能力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旨在调查浙江省医护人员在EN知识掌握、临床实践、培训需求和专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水平,为进一步提出可行的培训方案、提升省内EN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来自47所浙江省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急危重症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取得初级及以上职称;从事急危重症相关工作至少1年;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实习生、轮转生、规培生等非本专科工作人员。本研究主要包含38个问卷条目,按照样本量为问卷条目数的10倍计算[14],考虑到20%的缺失和无效问卷率,计算出样本量应至少达到475例。本研究在开展前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4)伦审研第(0202)号]。
1.2 方法(1)调查工具 以《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中国成人ICU患者营养评估与监测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以及中华医护学会发布的《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2021年)》和《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2021年)》为基础,咨询来自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危重症领域临床医疗专家和护理管理专家各3名(专家均具备高级职称、15年以上工作经历、硕士及以上学历),自行设计浙江省重症肠内营养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经过专家会议论证和修改后形成预调查版本问卷,共收集30份预调查结果并充分结合受试对象意见进行修改,经过2轮专家指导下的修改,最终形成终版问卷,包括4个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是年龄、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具体科室、单位所在的工作地区、是否为教学型医院。②重症肠内营养的认知和培训情况:包括10个条目,内容涵盖是否知晓重症肠内营养的基础知识、是否接受过专科培训、知识来源等。③临床实践措施实施情况:包括12个条目,内容涵盖专科评估、通路建立与维护、肠内营养启动及实施、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等。④专科质控情况:包括6个条目,内容涵盖质控标准的建立与实施情况。根据落实率将各项管理相关的核心措施实施情况划分成3个等级,落实率超过70%为实施率较好,30%~70%为中等,30%以下为实施率较差。
(2)调查方法 于2024年10~12月采用问卷星形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提高问卷的回收率,通过浙江省医护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营养学会医护营养专业委员会等平台发放问卷。
1.3 数据处理调查数据从网络问卷平台导出后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并核对,使用SPSS 26.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描述。本研究以计数资料为主,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700份,来自杭州、温州、嘉兴、绍兴、金华、丽水、宁波、湖州、衢州、台州、舟山等11个地市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医护人员参与调查。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医生443名,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护士1 257名,调查对象中的一般情况见表 1。
项目 | 人数 | 占比(%) |
年龄(岁) | ||
20~29 | 778 | 45.76 |
30~39 | 767 | 45.12 |
40~49 | 145 | 8.53 |
50~60 | 10 | 0.59 |
性别 | ||
女 | 1459 | 85.82 |
男 | 241 | 14.18 |
学历 | ||
本科及以上 | 1557 | 91.59 |
其他 | 143 | 8.41 |
职务 | ||
科室(副)主任 | 41 | 2.41 |
医疗组长 | 165 | 9.71 |
主治医生 | 237 | 13.94 |
护士长/副护士长 | 78 | 4.59 |
带教老师/组长 | 397 | 23.35 |
临床护士 | 782 | 46.00 |
职称 | ||
初级 | 519 | 30.53 |
中级 | 1082 | 63.65 |
高级 | 99 | 5.82 |
工作年限(年) | ||
≤5 | 460 | 27.06 |
6~10 | 547 | 32.18 |
11~15 | 594 | 34.94 |
≥16 | 99 | 5.82 |
工作地区 | ||
杭州 | 569 | 33.47 |
温州 | 304 | 17.88 |
嘉兴 | 173 | 10.18 |
绍兴 | 151 | 8.88 |
金华 | 127 | 7.47 |
丽水 | 99 | 5.82 |
宁波 | 71 | 4.18 |
湖州 | 64 | 3.76 |
衢州 | 56 | 3.29 |
台州 | 44 | 2.59 |
舟山 | 42 | 2.47 |
医院等级 | ||
二级 | 383 | 22.53 |
三级 | 1317 | 77.47 |
教学医院 | ||
是 | 1610 | 94.71 |
否 | 90 | 5.29 |
科室 | ||
综合ICU | 1158 | 68.12 |
急诊ICU | 383 | 22.53 |
外科ICU | 101 | 5.94 |
内科ICU | 58 | 3.41 |
项目 | 人数 | 占比(%) |
是否知晓重症肠内营养的概念 | ||
是 | 1 700 | 100 |
否 | 0 | 0 |
重症营养管理相关理论掌握程度 | ||
非常充分 | 287 | 16.88 |
较为充分 | 288 | 16.94 |
不是很充分 | 501 | 29.47 |
不充分 | 444 | 26.12 |
完全不重复 | 180 | 10.59 |
是否接受《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团体标准》培训 | ||
是 | 1257 | 73.94 |
否 | 443 | 26.06 |
是否接受《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团体标准》培训 | ||
是 | 1148 | 67.53 |
否 | 552 | 32.47 |
知识来源 | ||
院内培训 | 601 | 35.35 |
期刊杂志 | 1023 | 60.18 |
学术讲座 | 534 | 31.41 |
其他 | 301 | 17.71 |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受访医护人员对重症肠内营养理念的总体知晓率达到100.00%,但仅有61.85%的医生及20.71%的护士自评在营养管理相关理论方面理解较为充分。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培训参与方面仍有点提高,31.98%(401/1 275)的护士未曾参与任何形式的营养医护继续教育活动。仅40.33%(501/1 257)的护士表示曾接受过营养专科相关业务学习;在已参与此类学习的护士中,72.85%(365/501)的护士表示培训频率为每年一次。在知识获取途径方面,能同时结合三种方式更新重症肠内营养知识的比例不足40%。关于培训内容的反馈中,67.41%的医护人员认为当前培训缺乏最新的营养医护前沿进展与研究成果,超过半数的医护人员指出培训内容与实际临床工作之间存在脱节,具体表现为缺乏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教学与实操训练机会不足。
2.3 肠内营养核心措施整体实施情况肠内营养的临床实践应遵循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干预与效果评价四个基本阶段,以实现系统、科学的营养支持管理;营养评估方面主要包括胃肠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评估、误吸评估及耐受性评估,其核心措施整体实施情况见表 3。
项目 | 人数 | 占比(%) |
重症患者营养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 | ||
有 | 1 626 | 95.7 |
无 | 74 | 4.3 |
熟练掌握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 ||
是 | 623 | 36.6 |
否 | 1 077 | 63.4 |
营养筛查工具 | ||
NRS 2002 | 1 312 | 77.2 |
NUTRIC评分 | 255 | 15.0 |
其他 | 133 | 7.8 |
胃肠功能评估 | ||
是 | 590 | 34.7 |
否 | 1 110 | 65.3 |
超声评估胃肠功能 | ||
是 | 583 | 34.3 |
医生 | 445 | 26.2 |
护士 | 18 | 1.1 |
医护共同 | 120 | 7.1 |
否 | 1 117 | 65.7 |
喂养耐受性评估 | ||
重症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工具 | 931 | 54.8 |
经验判断 | 524 | 30.8 |
其他 | 245 | 14.4 |
误吸评估 | ||
是 | 695 | 40.9 |
结构化误吸风险评估表 | 567 | 33.4 |
否 | 1 005 | 59.1 |
标准化吞咽评估 | ||
是 | 1 077 | 63.4 |
洼田饮水试验 | 884 | 52.0 |
否 | 623 | 36.6 |
营养支持方式 | ||
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 | 945 | 55.6 |
全肠内营养 | 708 | 41.7 |
全肠外营养 | 47 | 2.7 |
入院48 h内启动肠内营养治疗。 | ||
是 | 1 516 | 89.2 |
否 | 184 | 10.8 |
导管置入方式 | ||
床旁盲插技术 | 1 234 | 72.6 |
影像学或超声引导 | 466 | 27.4 |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医疗机构在鼻置管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设定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表 4。目前最常被纳入监控的指标为堵管率(n=726,75.47%)与非计划拔管率(n=634,65.90%),反映出临床对管路通畅性与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较高。然而,反映专科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质控指标应用率明显偏低。
项目 | 人数 | 占比(%) |
堵管率 | 726 | 75.47 |
48 h内启动肠内营养率 | 872 | 51.3 |
非计划拔管率 | 634 | 65.90 |
影像学定位率 | 60 | 6.24 |
误吸发生率 | 5 | 0.52 |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 5 | 0.52 |
喂养中断发生率 | 3 | 0.31 |
营养风险筛查落实率 | 3 | 0.31 |
空肠管置管成功率 | 2 | 0.21 |
本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急危重症医护人员虽普遍知晓肠内营养的基本理念,但具备系统性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开展营养评估与制定干预策略的比例相对较低。培训频率方面,当前主要以短期讲座或集中授课为主,培训频次有限。在培训形式方面,目前多为院内讲座、文献学习及学术会议等,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化评估机制,知识更新滞后、转化效率有限。培训内容方面,缺乏典型案例与实操模块,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有效提升临床能力。与李彦和张国强[12]的研究相似,医护人员在营养知识获取、培训参与与专科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与系统性短板。王明将[15]的研究发现,尽管医务人员普遍认可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但在营养风险筛查、喂养不耐受处理等关键环节仍存在知识应用不足。刘慧松等[16]的研究也指出,ICU护士在肠内营养耐受性知识、信念及行为方面整体得分偏低,培训内容缺乏结构化设计,且传统“灌输式”培训难以满足岗位能力发展的需求。既往研究表明,系统化、模块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临床医护人员的“知—信—行”能力,有助于知识向临床行为的有效转化,强调了培训内容更新、教学形式优化与评估机制重构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建议今后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分层分类、内容标准化、形式多样化”的重症肠内营养医护培训体系。同时,还可依托中华及省级营养相关学会资源,制定统一培训大纲,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拟教学与情境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持续性,夯实医护人员在肠内营养管理中的理论根基与临床实践能力。
3.2 肠内营养关键措施执行率不高,标准化路径落实不足营养支持治疗涉及风险筛查、营养评估、干预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多个核心环节,是保障危重患者营养供给和降低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基础[5]。本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医疗机构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路径不清晰、评估工具应用不足、经验性操作频繁等问题,提示制度落实存在较大差距。李彦和张国强等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同样指出,当前临床中EN相关评估工具使用不规范、路径未统一,是影响营养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10]。国际指南对此问题也早有关注,ESPEN指南强调,营养支持应基于经验证的结构化工具,如NRS 2002、NUTRIC评分及AGI分级,推动流程化、个体化管理,以降低主观判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议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强化营养管理路径的标准化建设。临床应以指南为依据,推广结构化评估表单在风险识别、功能监测及耐受性评估中的规范使用,并依据医护分层制定操作流程,配套岗位职责、评估表单与可视化路径图,提升执行的可操作性与一致性。
3.3 浙江省重症肠内营养质量控制体系待同质化发展质量控制是保障重症肠内营养治疗效果与专科安全的核心环节。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在质控指标设置上仍以基础性、易量化的指标为主(如堵管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未设立更具专业性和预防性的专科化质控指标(如鼻肠管影像学定位率、营养风险筛查落实率、误吸发生率等),尚未实现从“结局监测”向“过程检测”的转变,与现代重症精准营养管理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与此同时,仅51.3%的单位将“48 h内肠内营养启动率”作为专科质控指标,34.7%的护士设定该指标的重要性及意义表示不清楚,提示早期肠内营养启动时效性在部分机构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标准化管理。综上所述,浙江省部分医院针对肠内营养已初步建立质控管理体系,但对高层次、精细化管理的关注和实施力度尚需加强,尤其在“48 h肠内营养启动率”等关键指标的系统化管理以及超声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因此,建议今后结合浙江省专科质控现状,构建标准化肠内营养专科质量指标及管理体系。一方面在传统基础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反映营养过程管理与个体化评估效果的质量指标,如营养干预达标率、耐受性评分合格率、胃肠功能监测覆盖率等;另一方面,结合医护信息化手段建立动态质控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从而推动肠内营养管理向精准、安全的方向发展。
3.4 医护超声应用尚处起步阶段,制度保障与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医护超声作为一种具备无创、实时、可视化等优势的技术,近年来在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评估、管道定位及误吸监测等方面的临床价值逐步显现。本研究显示,浙江省仅34.3%的急危重症医护单元常规开展超声监测胃肠道功能,且护士独立操作的比例仅为1.1%,反映出浙江省护理人员在重症超声评估中的参与度明显不足。既往研究显示[6],护士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空肠管置管的成功率可达86.4%~92.5%,并能显著提升胃残余量评估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医护规范》明确提出了针对胃肠功能评估、血管通路建立、误吸风险预警等医护适用场景的标准化流程,为推进医护主导的床旁超声操作提供了实践路径。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将护理超声纳入重症护理岗位培训体系,护士对相关图像识别、功能解读、临床决策等关键能力的掌握仍不充分。建议将超声能力建设纳入重症医护培训体系,注重实操训练与情境模拟,提升医护在胃肠功能可视化评估中的技术应用能力与临床判断水平。同时,应推动医院层面建立制度化授权机制,明确护士在特定医护路径中开展超声评估的职责与权限,形成医护协同、分工明确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本研究调查了1 700名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全面评估了浙江省各级医院肠内营养的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大多数单位已建立营养管理制度,早期启动营养干预的意识普遍增强。然而,仍存在医护人员理论掌握不足、结构化培训覆盖率低、评估路径不一致、精细化质控与技术应用尚不充分等问题。建议从培训体系建设、评估工具规范化、质量指标细化与技术支持等方面着手,推动肠内营养管理向标准化、精准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质量与预后水平。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黄晓霞,唐佳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郑叶平: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余安琪, 高梦珂:论文修改;何燕燕:数据收集;封秀琴: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
[1] | Zhou HJ, Zuo DJ, Zhang D,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observation units: a 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 World J Emerg Med, 2023, 14(1): 17-24.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3.005 |
[2] | McClave SA, Taylor BE, Martindale RG,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CCM and ASPEN Guideline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6, 40(2): 159-211. DOI:10.1177/0148607115621863 |
[3] | Li Y, Xie YP, Li XM, et al. Effects of early standardized enteral nutrition on preventing acute muscle loss in th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World J Emerg Med, 2023, 14(3): 193-197.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3.046 |
[4] | Singer P, Blaser AR, Berger MM, et al.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Nutr, 2019, 38(1): 48-79. DOI:10.1016/j.clnu.2018.08.037 |
[5] |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13): 946-974.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1116-02407 |
[6]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国成人ICU患者营养评估与监测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3, 35(11): 1121-1146.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30829-00710 |
[7] | 国家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 急危重症患者鼻空肠营养管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6): 761-76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6.005 |
[8] |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81-2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4 |
[9] | 中华护理学会.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S/OL]. (2021-12-31) https://www.ttbz.org.cn/StandardManage/Detail/132248/ |
[10] | 中华护理学会.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S/OL]. (2021-02-01)[2023-04-30]. http://www.zhhlxh.org.cn/cnaWebcn/upFilesCenter/upload/file/20210209/1612868661010026051.pdf. |
[11] | Cahill NE, Heyland DK. Bridging the guideline-practice gap in critical care nutrition: a review of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 studie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0, 34(6): 653-659. DOI:10.1177/0148607110361907 |
[12] | 李彦, 张国强. 中国急诊科肠内营养治疗现状调查横断面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7): 959-96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7.019 |
[13] | 孙文彦, 李夕雯, 李佳倩, 等. 护理人员肠内营养管路安全管理认知及行为现状的调查[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20, 28(2): 106-111. DOI:10.3760/cma.j.cn115822-20200327-00076 |
[14] | 李峥, 刘宇. 护理学研究方法[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
[15] | 王明将. 苏州地区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现状的调查[D]. 苏州: 苏州大学, 2020. DOI: 10.7666/d.Y2964620. |
[16] | 刘慧松, 杨富国, 刘志梅.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D]. 青岛青岛大学,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