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时,其可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为原发病诊治争取时间[1]。ECMO支持的患者病情极其危重,且ECMO运行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故此类患者需专业的ECMO团队管理。有多项研究显示:ECMO支持的患者存活率与ECMO中心年例数密切相关,在更大规模的医疗中心应用ECMO,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3]。国际ECMO网络推荐,成熟的ECMO中心每年至少诊治20例患者[4]。因此,此类患者须转运至大型的ECMO中心治疗。成功转运ECMO支持下的患者须由专业的ECMO转运团队完成。目前国际上ECMO带机转运的报道不多,仅有6个中心报道的例数超过100例次[5-7]。国内尚未有超过10例次的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自2015年4月开展ECMO以来,年例数约70例。2016年12月成功完成第一例ECMO带机院际转运,目前共完成21例。现对本中心ECMO带机院际转运的适应证、流程、并发症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ECMO团队院际转运的21例急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及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
1.2 ECMO院际转运适应证适应证包括急性可逆性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心脏骤停,但只有南京主城区的医院的心脏骤停病例,才启动ECPR(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纳入标准参照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的指南[8]。
1.3 ECMO院际转运团队的建立转运团队由6名急诊医生、6名急诊护士组成。院际转运由2名急诊医生、1名急诊护士完成。本研究团队初期转运选择距离较近的医院。团队经验成熟后,开始运行距离较远的院际转运。
1.4 转运设备及药物准备设备准备:转运使用MAQUET PLS-Rotaflow系统,QUADROX PLS膜肺组成闭合式管路进行支持。插管选用MAQUET插管,动脉15 Fr、17 Fr,静脉19 Fr、21 Fr。恒温水箱为MAQUET HU35型变温水箱。转运呼吸机一台(飞利浦Trilogy100)。移动B超一台(飞利浦CX50)。一台手持式iSTAT(雅培)机器检测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s)和血气分析。除颤监护仪一台(飞利浦M4735A)。输液泵2台。10 L氧气瓶一个,4L氧气瓶3个。所有设备均需妥善固定,尤其ECMO设备。本研究中使用绳索捆绑ECMO支架四个脚与救护车地面上四个扣子的方式。
药物准备:镇静镇痛药物(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晶体液(乳酸钠林格液)。
1.5 转运流程ELSO指南将转运分为一级转运及二级转运两种形式[8]。一级转运指转运团队为患者置管,并将患者运送到ECMO中心;二级转运指患者已经完成置管,但是需转移至ECMO中心。当地医院医生电话联系ECMO转运团队后,确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立即启动转运团队,如果是一级转运,30 min内转运团队须离开医院。如不符合标准,后期继续与当地医生保持电话联系,确保及时转运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
本院出发前团队准备:核对设备清单;联系当地医院,掌握病情;确定外院相关设备准备情况;当地医院准备好血制品。
外院返回前团队准备:与家属沟通病情及风险;确定导管位置正确;患者病情稳定;再次检查电源、氧气、药物、静脉通路;患者在转运床上使用移动设备的情况下观察10 min;了解外院院内转运路线,尤其电梯空间。
团队到达本院前准备:提前30 min通知相关人员;医护人员准备好仪器、氧气瓶等在急诊大厅等待;如需手术治疗,预先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1.6 转运交通工具所有转运均采用地面救护车转运。救护车内构造专为ECMO转运设计。固定2名救护车驾驶员。出发前了解实时交通状况,选择拥堵可能性小的路线,病情允许可避开早晚高峰,选择夜间出行。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诊断及ECMO模式共转运2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转运。平均年龄(41.9±16.8)岁,其中男性14人。患者诊断见表 1。所有置管均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其中V-A(venoarterial)模式3例,V-V(venovenous)模式10例,ECPR 8例。
诊断 | 例数 |
ARDS | 10 |
急性心肌梗死 | 6 |
急性氯气中毒 | 1 |
暴发性心肌炎 | 1 |
恶性心律失常 | 1 |
羊水栓塞 | 1 |
重症哮喘 | 1 |
所有转运均为地面救护车转运,转运距离为2.5 km~252 km,平均距离为(112.3±103.2)km。转运过程中无死亡事件发生。
6例出现转运不良事件,包括患者相关不良事件、设备相关不良事件、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为患者相关不良事件。见表 2。
转运不良事件 | 例数 | % |
不良事件总数 | 6 | 28.6 |
患者相关不良事件 | 3 | 14.3 |
置管部位渗血 | 2 | 9.5 |
低血糖 | 1 | 4.8 |
设备相关不良事件 | 2 | 9.5 |
ECMO系统血凝块 | 1 | 4.8 |
心电监护仪故障 | 1 | 4.8 |
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 | 1 | 4.8 |
设备未固定牢固 | 1 | 4.8 |
21例患者存活出院5例,出院存活率为23.8%。
3 讨论目前国内在危重病救治领域,ECMO的应用日益增多。经验丰富的ECMO中心具有更高的救治成功率,因此ECMO支持下的院际转运需求增加。大量研究表明ECMO支持下的转运是安全的,甚至高于非ECMO支持下的转运[9]。在一项纳入322例患者的研究中,转运中无死亡事件发生[10]。
转运ECMO重症患者的程序较复杂,应由训练有素、专业的ECMO转运团队完成。不同ECMO中心,团队成员组成不同。报道转运例数最多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附属医院团队由1名ECMO医生,1名重症监护室护士,1名插管外科医生组成[10]。本研究中团队由掌握ECMO技术的2名急诊医生和1名急诊护士组成。
本研究中,一级转运18例,二级转运3例。当转运团队接到一级转运任务时应更快到达转运地点,缩短到达时间可能挽救潜在的生命。转运方式包括地面救护车、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根据ELSO转运指南,预计地面路途中的转运时间超过3~4 h,应考虑空中转运,地面转运总距离不超过400 km,直升机转运总距离不超过650 km,总距离超过650 km由固定翼飞机完成[8]。本研究中转运方式均为地面救护车,与国外研究相比差异较大,这与本地区高速公路网较发达且目前国内直升机转运费用较高有关[10]。虽然空中转运速度快,但易受天气、空中管制的影响、且经济成本高。有文献报道,考虑到前期的准备工作所需时间,救护车转运时间甚至短于空中转运,且价格低廉[11]。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国内转运仍以救护车为主。
ECMO转运期间的设备应尽量与院内所用的相同,但院外的突发情况较多,应精心计划。转运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处理途中的各种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团队必须随身携带各种设备,然而受救护车空间的限制,转运团队所带设备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应精心挑选小型化的设备。本研究中ECMO机器为MAQUET PLS-Rotaflow系统,机器较大,须妥善固定。CARDIOHELP系统(MAQUET)的体积明显小于Rotaflow系统,是目前国际转运常用的设备。转运前须准备心电监护仪、转运呼吸机、输液泵等,且确保有续航电池。另外须准备充足的氧气和必要的药物。血制品由需要转诊的医院提供,应提前准备好。所有的设备必须在离开前仔细检查,用核查表核对至关重要。ELSO转运指南推荐,出发前完成核查表核对,保证所有重要的设备处于完好状态[8]。
虽经过精心准备,但转运途中仍有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包括患者相关的、转运人员相关的及设备相关的。有文献报道发生率为31.6%,最多的不良事件是患者相关的,包括:低潮气量、肺水肿、置管部位出血[12]。本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最多的亦是患者相关的。
本研究转运过程中无患者死亡,但转运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仅为23.8%,远低于本单位非转运ECMO的患者。这与本研究中8例ECPR患者均死亡相关。由于是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这些患者ECMO启动时间均较长,且患者在建立ECMO之前心肺复苏时间均较长。而研究显示:ECMO的启动时间与患者存活率密切相关[13]。因此应加强需要基层转诊医院的培训,缩短ECMO前心肺复苏时间,尽早启动ECPR。
总之,成功转运ECMO支持的危重患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化的急诊转运团队可成功完成ECMO带机转运。尽管会发生不良事件,但死亡病例罕见。
[1] | 魏红艳, 胡春林, 李欣, 等. 体外心肺复苏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433-143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16 |
[2] | Karamlou T, Vafaeezadeh M, Parrish AM, et al. Increased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enter case volum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urvival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3, 145(2): 470-5. DOI:10.1016/j.jtcvs.2012.11.037 |
[3] | Barbaro RP, Odetola FO, Kidwell KM, et al. Association of hospital-level volume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ases and mortalit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5, 191(8): 894-901. DOI:10.1164/rccm.201409-1634OC |
[4] | Combes A, Brodie D, Barlett R, et al. Position paper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programs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adult patien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4, 190: 488-96. DOI:10.1164/rccm.201404-0630CP |
[5] | Niziolek KC, Preston TJ, Osborn EC. Transport While o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upport[J]. Crit Care Clin, 2017, 33(4): 883-896. DOI:10.1016/j.ccc.2017.06.009 |
[6] | Biscotti M, Agerstrand C, Abrams D, et al. One hundred transports on extracorporeal support to a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enter[J]. Ann Thorac Surg, 2015, 100(1): 34-9. DOI:10.1016/j.athoracsur.2015.02.037 |
[7] | Vaja R, Chauhan I, Joshi V, et al. Five-year experience with mobile adult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in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J]. J Crit Care, 2015, 30(6): 1195-8. DOI:10.1016/j.jcrc.2015.07.032 |
[8] | ELSO.Guidelines for ECMO Transport Ann Arbor: ELSO.(2015).Available from: http://www.elso.org/Resources/Guidelines.aspx. |
[9] | Mendes PV, de Albuquerque Gallo C, Besen BA, et al. Transportation of patients o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a tertiary medical center experience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Intensive Care, 2017, 7(1): 14. DOI:10.1186/s13613-016-0232-7 |
[10] | Broman LM, Holzgraefe B, Palme′ r K, et al. The Stockholm experience:interhospital transports o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 Crit Care, 2015, 19: 278. DOI:10.1186/s13054-015-0994-6 |
[11] | Supady A, Duerschmied D, Bode C, Staudacher DL. Means for Transport in Patients After Remot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Implantation[J]. Air Med J, 2018, 37(1): 5. DOI:10.1016/j.amj.2017.09.003 |
[12] | Ericsson A, Frenckner B, Broman LM. 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ports o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 Prehosp Emerg Care, 2017, 21(4): 448-55. DOI:10.1080/10903127.2017.1282561 |
[13] | Haneya A, Philipp A, Diez C, et al. A 5-year experience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sing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in non-postcardiotom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2, 83(11): 1331-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2.07.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