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金华, 322300;
3 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急诊医学中心 321000;
4 磐安县人民医院外科 金华, 322300;
5 磐安县人民医院脑科 金华, 322300;
6 磐安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金华, 322300;
7 磐安县人民医院骨科 金华, 322300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指县域医疗是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的重要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新时代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重大探索和突破,是卫生健康领域带有革命性意义的工作[1]。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是“强基”工程[2]。磐安县按照医共体建设的指导方针,结合山区、偏远地区医疗的特点,在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磐安县地处浙中山区,地广人稀,前期急救资源调查显示存在以下问题:急救资源短缺,城乡急救网络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乡镇医院急救设备不足,落后,村级卫生室医务人员缺乏基本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无法达到医疗急救的标准,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差,医疗急救工作无法高效有序地开展。2019年1月开展县域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2019年2月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成立,牵头单位为磐安县人民医院,成员单位为磐安县中医院、磐安县第二医院、5家中心卫生院、12家卫生院。全县组建1个医共体。2019年3月出台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方案,列入磐安县政府财政项目,分步实施。2019年12月成立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急救联盟,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为秘书长单位,重点关注乡村急救工作。2020年1月实施乡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2019年8月开始参与制定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并进行探索实践。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急救大平台以磐安县人民医院为“区域急救中心”,融合县域19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再到村卫生室共建一张急救网。依托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为载体,每年将乡镇卫生院打造成为标准化急救站,村卫生室建立急救点。建设标准为:增添急救设备, 急救站配置一台监护型救护车, 培训基层急救业务骨干, 升级急诊抢救治疗场所, 健全一套急救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急救网络。村级卫生室基本急救培训、配备AED。
1.2.2 推行两个链接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急诊急救团队与专科团队无缝链接。通过120系统实时监控,县域急救微信群,车载电话,第一时间启动MDT团队,实现急救前移。整合120、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成立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重症病房、全科康复为一体的急诊重症医学中心[3],开设急诊重症全科一体化病房,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和转运的流畅度[4]。
1.2.3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依据“五环急救理论”,即现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重症监护、专科救治,制定急救技术操作规范。筛选出本地区对民众生命威胁大的疾病(心脏骤停、严重创伤、胸痛、脑卒中等)[5],制定出急危重症的急救技术操作规范,编写《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急救培训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医疗急救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及操作规范,急救设备及技术的操作流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急救人员教育培训等内容。培养急救师资,培训院前、院内、专科急救人才队伍[6]。
1.2.4 四个能力建设加强急危重症救治过程,时间窗内全流程推进能力,院内关键时刻关键技术落地能力,多学科团队体现医院多学科诊疗(MDT)最高水平能力[7],医共体各个院区融合联动救治(multiple hospital team,MHT)的能力,从MDT到MHT,实现医共体急救,做到急救一家人。五大中心建设,本院以急诊医学科为大平台[8],其中“胸痛、卒中、创伤中心”以急诊重症医护人员主导,由心内科、脑科、骨科等科室人员组成急救小组,通过对救治流程的再造,全面建设高效的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体系,发挥救治的快速推进[9-10]。
1.2.5 普通民众进行基本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开展“百名支书学急救”、“百名导游学急救”、窗口服务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等进行培训,内容包括:120呼救电话报警的技巧,成人及儿童的单人心肺复苏术,常见出血部位的止血包扎,脊柱损伤的保护,气道异物窒息的急救等。培训方式采用观摩标准的急救技能演示视频,加上具有专业培训资质的急救医生、护士在旁边指导,确保每位学员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水平,规范院外急危重症的诊疗路径,向居民普及急救知识,降低急危重症的病死率[11]。
1.2.6 加强急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字化调度指挥平台该系统统一接收县域120电话,并能根据求救人提供的求救地址信息,立即在电子地图上锁定求救地址[12]。按照就近原则调派救护站的救护车,快速抵达现场进行急救[13]。
1.2.7 云抢救的建设利用5G技术,云救护车、云抢救室、远程会诊系统、胸痛微信群、卒中微信群等,实现患者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区域救治中心,达到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4]。
2 结果 2.1 县、乡、村急救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初步已建成19家标准化医共体急救站和52个村级急救点。目前磐安县20家各级医疗机构纳入急救网络,已建成磐安县独具特色的急救体系:急救医疗中心(磐安县人民医院)-急救站(乡镇卫生院)-急救点(村卫生室)。标准化急救点的建立,减少了急救资源城乡差别,提高了基层医院医疗急救的能力。急救体系建设秉承培训先行原则[12],完成医共体1 700余名员工的CPR复训和考核,将急救模拟实战演练列入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日常考核项目,全年组织考核50余次;用6个月时间,小班化形式举办了三期“全科医师模块化培训”,对医共体分院的73名临床医师和38名药师进行了7个模块的系统培训;护理部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培训18次,参加人员1 630人次。组织急救、创伤等理论和技能专题培训40多班次。利用党建工作,通过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礼堂、工地等载体开展“急救知识入万家”活动,进行了CPR、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公众急救技能培训达2 000多人次;举办社会基础生命支持(BLS)培训班2期。并在旅游景点、农家乐、车站、机关单位、工地设置小型急救点,配置AED、止血包扎固定的用品。提高了非医疗机构内发生危重患者急救的基本保障,通过急救知识培训提高了公众急救技能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2 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将能力建设前(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对照组,能力建设后(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观察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时间指标(表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指标(表 2)、急诊创伤手术45 min达成率(表 3),提升能力建设后各指标明显改善提高,两组多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球囊扩张时间(Dto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最短DtoB时间18 min,急诊介入治疗绕行从0例提升到42例。两组急性脑梗死入院-溶栓时间(D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T室溶栓治疗已经开始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后,创伤患者提出输血申请到开始输血时间缩短至40 min以内、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均在5 min内,创伤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明显缩短,创伤中心建设前后急诊创伤45 min达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 |
图 1 2018年与2019年DNT时间比较 |
|
![]() |
图 2 2018年与2019年DtoB时间比较 |
|
组别 | 例数 | FMC2EKG | DtoB |
对照组 | 106 | 12.15±21.02 | 106.13±36.75 |
观察组 | 477 | 4.52±2.67 | 57.23±16.45 |
χ2值 | 2.619 | 8.729 | |
P值 | 0.012 | < 0.01 | |
注:FMC2EKG为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时间; DtoB为入院-球囊扩张时间 |
组别 | 例数 | 发病至就诊时间 | DNT |
对照组 | 75 | 86.85±10.62 | 108.41±46.01 |
观察组 | 296 | 62.46±11.31 | 89.12±51.27 |
χ2值 | 2.007 | 7.989 | |
P值 | 0.048 | < 0.01 | |
注:DNT为入院-溶栓时间 |
组别 | 例数 | 手术45 min达成率(例,%) |
对照组 | 225 | 149(66.2) |
观察组 | 431 | 409(94.9) |
χ2值 | 21.774 | |
P值 | < 0.01 |
利用急救体系,防治专业知识培训能迅速覆盖村医和村民,防控组织形式统一,“总院专科医生+家庭医生+乡村医生”先锋队对全县域各个社区(村)进行排摸、检测、宣教、登记等,实现快速融合,实现各项防控措施快速到底,各项防控服务快速到位。在应对应急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成为防控加速度。
3 结语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是医共体建设的核心要素,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磐安模式把急救“三环理论”[15]拓展为“五环急救”,为基层的医疗服务编织了一张急救网。在基层医疗体系中让急救前移再前移,加速再加速。
作者贡献声明 陈健良、陈勇:直接参与项目酝酿设计实验,实施研究和分析,起草文章和统计分析;
黄明伟:直接参与研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批评性审阅,技术支持;
陈柏松、陈雄伟、周亚琼、申屠敏华、陈丽君、蔡雪燕、何芳明:采集数据,统计分析;
於彩霞、徐筱莹:行政,材料支持和数据采集;
陈健良和陈勇为共同第一作者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张平.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浙江承载[J]. 卫生经济研究, 2018(12): 3-6. DOI:10.14055/j.cnki.33-1056/f.2018.12.001 |
[2] | 赵晓东, 于学忠. 改变中国急诊不均衡现状"共融共享共赢共发展"的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正在走来[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9): 815-818.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9.001 |
[3] | 于学忠. 四十年三个时代——中国急诊3.0时代到来[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7): 617-61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07.001 |
[4] | 杨俊, 张朝辉. 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的"5分钟急救生命链"[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2019, 31(10): 1179-1184.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10.001 |
[5] | 荣广成, 邢玉华, 王越越. 以急诊科为核心的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探索[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2): 155-15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02.019 |
[6] | 姜保国. 我国创伤体救治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43): 3382-3384.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43.005 |
[7] | 赵小纲. 关注三个能力建设, 提升严重创伤救治水平[J]. 创伤外科杂志, 2018, 20(9): 641-642.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8.09.001 |
[8]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9] | 许永安, 张茂, 赵小纲, 等.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课程培训效果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12): 1130-1137.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12.013 |
[10] | 董钰源, 时太丽, 李敏, 等. 急诊一体化信息平台在胸痛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86): 237. |
[11] | 李子龙, 黄淳君, 章军辉. 可视化信息技术在县级城市院前急救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3): 318-32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3.024 |
[12] | 韩晓森, 董艳玲, 田英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救治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12): 1202-1205.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9.12.014 |
[13] | 张连阳, 白祥军, 张茂.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回顾与展望[J]. 创伤外科杂志, 2019, 21(1): 1-4.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9.01.001 |
[14] | 季学丽, 张阳春, 姜丽丽, 等. 急诊卒中、创伤、胸痛救治中心的建设与效果[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12): 1235-1238.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12.030 |
[15] | 沈伟锋, 江观玉, 干建新.创伤急救体系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三环理论"[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第11届创伤复苏中毒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