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完善的区域急救医疗体系,能够缩短心肌梗死的缺血时间已成为业界共识,而院前环节的延误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1-3]。无锡本地区九家综合医院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从患者发病至救护车送到急诊室中位数时间为178 min,存在院前延误[4],因此,作为院前管理者有必要对当地的院前胸痛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找出院前环节延误的短板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6日至2019年4月25日直属分站医生转送至无锡市人民医院、二院、三院、四院、中医院、锡山人民医院、解放军101医院,院前主诉或主要症状为非创伤性胸痛的患者病历资料,并到以上7家院内急诊室随访胸痛患者的急诊诊断、去向或转归。同时间段内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共救治转送患者180 462人次。转送入院内科患者115 675人次。2015-2019年期间年院前平均反应时间在10~13 min左右。
1.2 研究方法将院前非创伤性胸痛病历作为研究对象,逐月对照病历按照急救任务类型(入院或转院)、出车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急救现场停留时间、急救现场至到达医院时间、现场地点、送达地点、送达医院是否是胸痛中心医院、患者性别、年龄、院前诊断、院内急诊诊断及患者去向等项目建立EXCEL表记录数据。
1.3 分组根据呼救地点是否为医疗机构,将院前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分为转院组和入院组。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计算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多重比较的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救护车共转送非创伤性胸痛病例共1 223例,占直属分站转送患者总人数的0.68%;其中,入院组胸痛患者共627例(51.27%),占直属分站转送的入院内科患者总数的0.54%。
2.2 救护车转送胸痛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及时间月份分布情况1 223例胸痛患者中,男647例,女270例,男女之比为2.40:1。发病年龄以51~80岁为多,占60.2%,发病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91岁。627例入院组患者中495例胸痛患者(78.94%)发病地点为家庭。0:00-8:00转送的胸痛患者占总人数的25.37%;凌晨2-7点入院组患者人数及占比明显高于转院组,上午10-11点和下午14-15点转院组患者人数及占比明显高于入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痛患者二次转送24例。详见表 1。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合计 |
n | 112 | 101 | 92 | 118 | 95 | 80 | 99 | 97 | 96 | 103 | 116 | 114 | 1223 |
% | 9.16 | 8.26 | 7.52 | 9.65 | 7.77 | 6.54 | 8.09 | 7.93 | 7.85 | 8.42 | 9.48 | 9.32 | 100 |
时间段 | 0~1 | 2~3 | 4~5 | 6~7 | 8~9 | 10~11 | 12~13 | 14~15 | 16~17 | 18~19 | 20~21 | 22~23 | 合计 |
80 | 97 | 58 | 75 | 136 | 153 | 86 | 95 | 119 | 113 | 99 | 112 | 1223 | |
% | 6.54 | 7.93 | 4.74 | 6.13 | 11.12 | 12.51 | 7.03 | 7.77 | 9.73 | 9.24 | 8.09 | 9.16 | 100 |
入院(n) | 47 | 63 | 45 | 54 | 62 | 58 | 43 | 32 | 56 | 59 | 46 | 62 | 627 |
入院(%) | 7.73 | 9.01 | 6.44 | 7.94 | 5.13 | 5.02 | 7.30 | 5.36 | 9.23 | 10.09 | 7.51 | 9.44 | 100 |
转院(n) | 33 | 34 | 13 | 21 | 74 | 95 | 43 | 63 | 63 | 54 | 53 | 50 | 596 |
转院(%) | 5.54 | 5.70 | 2.18 | 3.52 | 12.42 | 15.94 | 7.21 | 10.57 | 10.57 | 9.06 | 8.89 | 8.39 | 100 |
检验值 | 1.92 | 7.89 | 16.89 | 13.75 | 1.98 | 12.49 | 0.06 | 12.75 | 0.94 | 0.05 | 0.995 | 0.83 | |
P值 | 0.17 | 0.005 | < 0.01 | < 0.01 | 0.16 | < 0.01 | 0.81 | < 0.01 | 0.33 | 0.83 | 0.32 | 0.36 |
心源性胸痛患者人数占救护车转送胸痛患者总人数的40.72%。转院胸痛患者院内确诊为心源性胸痛和ACS的占比及收治入CCU的比例明显高于入院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指标 | 入院组(n, %) | 转院组n (n, %) | 检验值 | P值 |
病因 | ||||
心源性胸痛 | 168(26.79) | 330(55.37) | 103.36 | < 0.01 |
ACS | 130(20.73) | 315(52.85) | 136.18 | < 0.01 |
主动脉夹层 | 2 | 9 | 4.86 | 0.027 |
其他循环系统疾病 | 25 | 6 | 10.99 | 0.001 |
非心源性胸痛 | 44(7.02) | 11(1.85) | 19.03 | < 0.01 |
待查 | 272(43.38) | 157(26.34) | 38.95 | < 0.01 |
院内失访 | 143(22.81) | 98(16.44) | 7.82 | 0.005 |
去向(CCU) | 69(11.00) | 208(34.90) | 99.58 | < 0.01 |
合计 | 627(100) | 596(100) |
从患者发病开始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时间定义为院前FMC。1223例胸痛患者院前FMC中位数时间为120 min,而入院组院前FMC中位数时间为60 min,转院组为180 min;入院组FMC < 120 min的比例为76.40%,转院组FMC < 120min的比例为39.26%;入院组和转院组在院前FMC为60 min、60~120 min、120~180 min、180~240 min、> 360 min五个时间段中转送患者的数量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组别 | 例数 | 中位数 | < 60 min (n, %) |
60~120 min (n, %) |
120~180 min (n, %) |
180~240 min (n, %) |
240~360 min (n, %) |
> 360 min (n, %) |
入院组 | 627 | 60(5, 172800) | 426(67.94) | 53(8.45) | 17(2.71) | 21(3.356) | 32(5.10) | 78(12.4) |
转院组 | 596 | 180(10, 172800) | 144(24.16) | 90(15.10) | 51(8.13) | 53(8.89) | 51(8.56) | 206(34.5) |
检验值 | 235.36 | 13.08 | 19.89 | 16.52 | 5.76 | 83.88 | ||
P值 | < 0.01 | < 0.01 | < 0.01 | < 0.01 | 0.016 | < 0.01 |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逐渐由缩短入门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为主要目标延伸为建立有效的院前院内区域急救网络系统,以实现“在心肌缺血的最初时间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减少心肌缺血受损时间”的目的[5],院前不仅可以缩短转运时间,也可以提供干预措施,从而降低病死率[6]。
本研究显示本地区院前转送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只占到院前转送患者总数的0.68%;入院胸痛患者人数占入院内科患者总数的0.54%。而胡大一教授等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胸痛患者占到了急诊总量的5%左右,占急诊内科量10%左右,可见院前转送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比例明显低于院内[6-9]。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胸痛患者具有行走能力,因此并不选择呼叫120,而是自行入院就诊。这与无锡本地区的9家医院调查的1 714例AMI患者中,76.9%的患者选择自行入院的结果是一致的[4]。
通过随访院内诊断,1 223例院前胸痛患者中,498例(40.72%)为心源性胸痛。武汉汉口地区调查显示,院前心源性胸痛患者占比为33.00%;乌鲁木齐院前胸痛患者病因分析调查显示,心源性胸痛占比为97.81%;北京、山东院内胸痛患者非心源性胸痛比例分别为46.5%和68.05%[8-10]。其次,本研究显示0:00-8:00转送患者数占院前胸痛患者总数的25.37%,而北京地区报道,同时间段内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只占到总数的8.7%[8]。这提示胸痛患者的病因和就诊时间分布既存在院前院内差异,也存在地区间差异。因此要对当地胸痛患者的病因和就诊时间构成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对策极为重要。
胸痛患者院前FMC的中位数时间已达到2 h,确实存在院前延迟,且转院组院前FMC中位数时间为180 min,转院组FMC < 120 min的比例只占到了39.26%,说明院前延误主要是由转院原因造成。这可能与基层医务人员和急救医生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意识和能力、基层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有关系。而转院组确诊为心源性胸痛、ACS、收治于CCU的患者比例(53.88%、51.66%、34.90%)又明显高于入院组(28.11%、22.32%、11.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基层医院的初筛,转送的高危胸痛患者比例更多。因此,应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将患者的病情信息及时通知目标医院提前启动干预措施,或可通过远程指导就地开展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
院前入院组FMC中位数时间(60 min)虽然没有出现延误,但本地区平均反应时间(患者呼救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间)为10~13 min左右,说明由于公众不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和预警信号,导致发病后不能及时呼叫120,也不能正确选择目标医院导致再次转院,因此坚持科普胸痛知识,加强民众宣传教育也是缩短院前延迟、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
院前延误是胸痛救治体系中的共性问题,因此各国都在开展院前延误原因的研究,而我国院前延误研究却较少。通过院前胸痛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无锡地区大部分胸痛患者不第一时间选择救护车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及急救医务人员快速识别高危胸痛的能力和意识不足、相关医疗资源配备不足等问题有待本区域院前环节改善。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Gao R, Patel A, Gao W, et al. CPACS Investigators[J]. Heart, 2018, May; 94(5): 554-60. DOI:10.1136/hrt.2007.119750 |
[2] | 刘佩林, 刘莉, 赵京涛, 等. 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11): 1109-1111. DOI:10.7504/nk2014100507 |
[3] |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 中国多省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治疗现状与指南差距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9): 789-792. 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5.09.005 |
[4] | 郭素峡, 羊镇宇, 吴丁烨, 等. 无锡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调查[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4): 309-31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4.04.010 |
[5] | 张岩, 霍勇.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 9(1): 1-5. DOI:10.12037/YXQY.2017.01-01 |
[6] | 冯青俐, 姚爱琴, 岳磊, 等. 院前诊断及转运方式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88-9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9.009 |
[7] | 胡大一, 史旭波. 胸痛中心的概念和意义[J]. 中国医刊, 2003, 38(12): 2-3.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03.12.001 |
[8] | 薛军, 皮林, 谭荣, 等. 北京市急诊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及急救车使用情况的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7): 823-82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7.027 |
[9] | de Winter RJ, Windhausen F, Cornel JH, et al. Early invasive versus selectively invasive management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 2005, 353(11): 1095-1104. DOI:10.1056/NEJMoa044259 |
[10] | 王玉兰, 王甲莉, 郑雯, 等. 急性胸痛患者使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9): 1114-111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9.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