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 210000;
3.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案统计室、信息管理办公室 210008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1-2]。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3-4],美国每年发生院外SCA人数达到35~45万例,我国SCA高达54.4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抢救SCA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患者发生SCA的最初5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患者的存活率可提高2~3倍[5]。尽管CPR抢救设备和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完善,但SCA患者存活率仍不容乐观,美国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的出院存活率为24.8%和10.6%[6],我国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的出院存活率仅为9.1%和1.3%[7-8]。因此,加强CPR培训,对挽救SCA患者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PR培训作为急诊医学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越来越引起众多医学院校和教学急救机构的重视[9-12]。我院急诊医学科深化教学改革,将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对比,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医学科117名规培住院医师的调查问卷、CPR的理论和操作成绩进行分析,来探讨其在规培住院医师CRP培训效果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医学科规培住院医师一般资料、CPR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以及理论和操作成绩。入组标准:规培住院医师需完成急诊科轮转工作,并参加相关CPR课程培训和考核。排除标准:中途退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参加CPR培训或者考核的学员给予排除。
1.2 研究方法培训前学员通过掷骰子决定其分组,单数入组PBL组,双数入组对照组。规培住院医师被随机分为PBL组(59名)和对照组(58名)。PBL组采用PBL教学法,规培学员在课前对培训教材进行预习,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培训开始先由学员进行提问,培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回答学员问题,同时相应提出一些问题,由学员解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推进课程的进展,最后由培训教师对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所有学员均接受1学时理论教学、1学时操作示范培训和2学时高仿真心肺复苏专用模拟人操作实践课培训。培训内容为《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与本院《门急诊区域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培训教师均为高年资主治医师,获得了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培训证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参照2015版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点编制而成。其中理论考核均为客观题;操作考核为CPR操作技术,是由两个考核老师同时进行评分。对于考核完毕的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包括培训方式、培训兴趣、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提升CPR自信心,每项分值0~4分。通过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使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医学科轮转规培住院医师共117名,其中本院规培住院医师11名,社会化规培住院医师45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61名。规培住院医师随机分成PBL组和对照组。其中PBL组共有59例,男/女为31/28,年龄(24.12±1.60)岁,硕士及以上学历16例(27.12%);对照组共有58例,男/女为26/32,年龄(24.14±1.65)岁,硕士及以上学历17例(29.31%),两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问卷结果的比较对参加CPR培训的规培住院医师发放调查问卷117份,回收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和提升CPR自信心方面,PBL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培训兴趣、培训内容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项目 | PBL组(n=59) | 对照组(n=58) | t值 | P值 |
培训方式 | 3.85±0.41 | 3.59±0.68 | 2.536 | 0.013 |
培训效果 | 3.88±0.33 | 3.72±0.49 | 2.040 | 0.043 |
提升CPR自信心 | 3.59±0.62 | 3.33±0.78 | 2.051 | 0.044 |
培训兴趣 | 3.78±0.49 | 3.82±0.44 | 0.356 | 0.723 |
培训内容 | 3.80±0.45 | 3.78±0.53 | 0.229 | 0.819 |
在理论成绩成绩方面,PBL组与对照组成绩分别是(86.85±4.81)分和(87.62±4.0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在操作方面,PBL组操作总分(91.41±5.18)分高于对照组(88.43±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按压中断时间方面,PBL组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2。
项目(分值) | PBL组(n=59) | 对照组(n=58) | t值 | P值 |
理论成绩(100) | 86.85±4.81 | 87.62±4.05 | 0.940 | 0.349 |
操作成绩(100) | 91.41±5.18 | 88.43±4.75 | 3.237 | 0.002 |
环境安全评估(5) | 4.49±1.52 | 4.40±1.64 | 0.324 | 0.746 |
启动BLS、呼叫同事(5) | 4.58±1.40 | 4.31±1.74 | 0.911 | 0.364 |
意识、脉搏、呼吸判断(15) | 14.07±2.36 | 13.88±2.97 | 0.380 | 0.704 |
摆放体位(5) | 4.81±0.84 | 4.84±0.67 | 0.222 | 0.825 |
开放气道(5) | 4.51±1.19 | 3.52±2.14 | 3.103 | 0.002 |
清除口腔分泌物(5) | 4.32±1.40 | 4.21±1.63 | 0.411 | 0.682 |
人工呼吸(5) | 4.14±1.55 | 3.31±2.13 | 2.401 | 0.018 |
按压部位(5) | 4.41±1.27 | 4.40±1.64 | 0.038 | 0.970 |
按压手法(5) | 4.15±1.60 | 4.22±1.51 | 0.249 | 0.804 |
按压深度(5) | 4.37±1.36 | 4.41±1.34 | 0.164 | 0.870 |
按压频率(5) | 4.41±1.27 | 4.66±1.28 | 1.052 | 0.295 |
按压/通气比(5) | 4.75±0.84 | 4.72±1.06 | 0.123 | 0.903 |
按压中断时间(5) | 4.59±1.04 | 3.86±1.79 | 2.708 | 0.008 |
复苏效果判断(15) | 14.41±1.46 | 14.43±1.39 | 0.092 | 0.927 |
人文关怀(5) | 4.75±0.84 | 4.66±1.05 | 0.515 | 0.608 |
综合素质(5) | 4.66±1.04 | 4.60±1.11 | 0.290 | 0.773 |
高质量CPR是提高SCA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2-13]。但目前我国的SCA存活率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形势较为严峻[14-15]。临床上,急诊医学科处理SCA患者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其他科室,且复苏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科室[16]。住院医师作为CPR的主要执行者,对其进行CPR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CPR操作,提高SCA存活率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规培住院医师进行CPR培训,发现PBL在CPR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培训学员对其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和提升CPR自信心更有认同感。
目前医学教育领域对于CPR教学已经进行了众多的尝试和探索。如“MOOC教学法”[17]用于在校大学生CPR培训,使大学生们能够容易接受CPR培训,并且激发他们学习CPR知识热情,使他们乐意在陌生的环境下参与CPR急救任务。彭华等[18]在社会居民CPR培训中,发现“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医院-社区”四位一体教学法可以提升社区志愿者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从而为建立区域性全民协同急救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美国David等[19]通过虚拟现实模拟的培训方式,了解119名普通人群对紧急情况(如SCA事件)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培训前后受试者“承担责任”比例从56%提高到93%,培训者认为该培训后应对SCA事件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但是规培住院医师与普通的“第一目击者”身份有所不同,他们是承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执行者,关系到SCA患者存活率和后期生活质量。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医学生走上医疗岗位,尽管他们接受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由于缺乏操作和临床实践,无法单独胜任临床工作,对CPR培训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因此对于规培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授课为主导(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任务,由教师通过授课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在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和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对照组学员的理论和操作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且理论成绩略高于PBL组;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是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但该教学方法只是机械性对学员进行知识的灌注,忽略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PBL的学员在课前进行对培训内容进行了预习,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针对预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员的主动性和操作性,使学员更好地参与培训教学中。当然,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充满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能够应对各种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通过学员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方向;通过解答学员的问题,使学员更好的融入课堂,掌握培训内容。此外,教师对教学重点和细节进行提问,有利于课程逐步的展开,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学员更加能集中注意力,更能扎实掌握知识要点和课程的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研究结果发现,PBL组培训学员的CPR操作成绩、培训效果和提升CPR自信心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们更加认同PBL培训效果;但在培训内容、培训兴趣方面未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仍需要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当然,PBL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培训过程中增加了提问环节,可能无法将所有知识点呈现在课堂,某些教学内容或者细节需学员自行学习。同样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并非所有学员均有机会提问,部分学员存在侥幸心理,课前不预习,课中滥竽充数,课后不复习,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员进行提问和讨论,对于学员的疑问和个人的见解多给予肯定和正面的评价,使更多的学员主动参与提问和讨论,从而达到培训的教学效果。在考核过程中笔者发现PBL组部分学员CPR按压深度过大,动作粗暴,可能与培训中过分强调按压深度有关;另外,部分学员虽然经过了急诊科的轮转和CPR理论操作培训,仍存在自信心不足,对单独处理突发事件充满了顾虑和担忧,这可能与临床上较少接触SCA病例和缺乏系统的CPR操作训练有关。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该研究只是将PBL用于规培住院医师CPR培训,没有扩大培训人员和培训内容,无法更加系统地了解PBL在其他人群和其他课目培训效果。其次,本研究在CPR教学培训后短时间内对学员进行了相关的考核,而没有长期的跟踪随访,无法了解PBL培训的学员对CPR知识和操作能力远期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规培住院医师CPR培训中,可能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救治SCA患者自信心,提升CPR质量,值得在CPR教学培训中进行尝试和应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Arrich J, Holzer M, Havel C, et al. Hypothermia for neuroprotection in adul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2: CD004128. DOI:10.1002/14651858.CD004128.pub4 |
[2] | Fallavollita JA, Heavey BM, Luisi AJJr, et al. Regional myocardi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predicts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J].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3(2): 141-149. DOI:10.1016/j.jacc.2013.07.096 |
[3] | Nichol G, Leroux B, Wang H, et al. Trial of continuous or interrupted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CPR[J]. N Engl J Med, 2015, 373(23): 2203-2214. DOI:10.1056/nejmoa1509139 |
[4] | 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Europace, 2015, 17(Suppl 2): ii14-ii18. DOI:10.1093/europace/euv143 |
[5] | Sasson C, Rogers MA, Dahl J, et 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CardiovascQual Outcomes, 2010, 3(1): 63-81. DOI:10.1161/CIRCOUTCOMES.109.889576 |
[6] | WritingGroup Members, Mozaffarian D, Benjamin EJ,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6 update: a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6, 133(4): e38-e360.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350 |
[7] |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adult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6, 102: 51-5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6.02.002 |
[8] |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4, 85: 1411-141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4.08.008 |
[9] | 殷晓莹, 许硕贵, 何建, 等.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培训法在规范化培训医师中的应用[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 18(4): 310-312.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7.04.019 |
[10] | Laura Pimentel, 郑 辛甜. 美国急诊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介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1): 104-10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29 |
[11] | Willmore RD, Veljanoski D, Ozdes F, et al. Do medic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ve an adequate factual knowledge of basic life support?[J]. World J Emerg Med, 2019, 10(2): 75-80.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9.02.002 |
[12] | Olasveengen TM, Mancini ME, Perkins GD, et al.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Resuscitation, 2020, 156: A35-A7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0.09.010 |
[13] | Kobras M, Langewand S, Murr C, et al. Short lessons in basic life support improve self-assurance in perform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World J Emerg Med, 2016, 7(4): 255-262.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6.04.003 |
[14] | 张茂, 陈玉国. 积极推进复苏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医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02 |
[15] | 何小军, 陈振英. 2018中国心肺复苏研究发展蓝皮书及未来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1060-10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30 |
[16] | Pan C, Huang XR, Pang JJ, et al. Trends in mortalit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s patients in China[J]. World J Emerg Med, 2019, 10(3): 152-155.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9.03.004 |
[17] | 郭君平, 林彤彤, 胡铭, 等. MOOC教学对大学生急救培训的效果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0): 1184-118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10.027 |
[18] | 彭华, 贺连香, 李倩, 等. "四位一体"模式下三甲医院对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30): 99-103. |
[19] | Buckler DG, Almodovar A, Snobelen P, et al. Observing the stages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J]. World J Emerg Med, 2019, 10(3): 145-151.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9.0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