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通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医疗行业。尤其是在120报警领域,视频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120电话报警严重依赖报警者语音表述、对现场信息掌握不全、无法高效开展远程指导等缺陷,有效促进现场急救实施的可及性。
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基于视频技术的急救报警系统研究,且部分已经投入了应用。如:美国Rapidsos公司研发的急救应用程序Haven、英国GoodSAM公司研发的Alerter、以色列及欧盟Carbyne公司开发的C-Now、日本Coaido公司研发的Coaido119、韩国Daydream I & S公司研发的视频119报警系统等急救报警系统均能够实现可视化的报警、视频通话和指导[1-4];国内部分省份也陆续开展了视频急救报警系统的应用,如台北市2017年上线“视讯119”,贵阳市2020年推出的“贵阳120”急救微信小程序[5],均可实现视频报警、精准定位、就近调度志愿者和救护车,以及对急救现场第一目击者的专业急救远程视频指导。
从文献报道来看,上述视频类报警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话报警中存在的急救关键信息不能实时共享、无法进行视频指导等问题。如:韩国Han等[6]研究表明视频指导比语音指导在院前急救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Lee等[7]研究表明视频指导比电话指导在出院生存率上视频比音频高5.4%、在神经功能恢复率上视频比音频高4.6%,在CPR的指导中视频可显著提高CPR按压速度、手部的正确率;德国Ecker等[8]研究表明视频指导心肺复苏组进行胸部按压,按压频率和深度均优于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组和无指导心肺复苏组。
但上述的视频急救报警系统的应用范围比较局限,主要用于几种特殊急危重症疾病的现场救治效果研究,缺乏较大范围应用的效果分析。无法从功能、技术和网络等各个方面为视频类报警系统的应用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自主研发的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应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应用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为视频类报警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由视频报警手机APP端、120调度中心系统端、急救网点医院(急救站)端和救护车手机APP端四部分组成,可实现一键视频报警、精准定位、关键信息实时共享、视频共享与视频指导。
本研究收集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的接警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对其应用场景、报警对象、患者主诉、报警后处置、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应用场景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前5位应用场景依次为公共交通场所(45.12%)、商场/饭店等人流密集区域(16.28%)、家中(9.30%)、高速公路/公园等较难获取急救资源区域(8.37%)、校园(1.40%)。见表 1。其中,公共场所及人流密集区域的应用超80%,说明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发挥良好的接警作用。
应用场景 | 次数 | 占比(%) |
公共交通场所 | 291 | 45.12 |
商场、饭店等人流密集区域 | 105 | 16.28 |
家中 | 60 | 9.30 |
高速公路、公园等较难获取急救资源区域 | 54 | 8.37 |
校园 | 9 | 1.40 |
办公室 | 7 | 1.09 |
其他 | 13 | 2.02 |
合计 | 645 | 100.00 |
典型案例1:重庆某轨道交通站点一名乘客支气管哮喘发作,工作人员拨打视频报警,接警医生远程对乘客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指导现场工作人员紧急前往附近药房购买哮喘喷雾剂,乘客现场用药后病情好转,自行离开。
典型案例2:重庆解放碑商圈一名外地小男孩发生异物卡喉,路过的公交车司机拨打视频报警。接警医生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司机在现场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及时排出梗阻异物,孩子转危为安。
典型案例3:重庆某家中一位老人突发疾病且意识丧失,家属拨打视频报警,接警医生通过视频判断病人需要紧急心肺复苏,指导家属进行胸外按压,4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此时病人自主呼吸及心率已恢复,立即转至就近医院,经院内及时抢救,患者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平稳。
典型案例4:重庆某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人卡在副驾驶位置,道路执法人员拨打视频报警,接警医生通过视频查看现场情况,并联系专家远程联合会诊,指导现场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理,伤员得到及时救治,脱离生命危险。
2.2 报警对象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前5位报警对象依次为现场第一目击者(61.4%)、家属(16.59%)、患者本人(14.11%)、急救志愿者(4.65%)、医务人员(3.25%)。见表 2。其中超过90%的报警对象并非为专业医务人员或急救志愿者,体现出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在第一时间由专业120医生远程指导现场救护的重要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提升现场救治能力。
报警对象 | 次数 | 占比(%) |
现场第一目击者 | 396 | 61.40 |
家属 | 107 | 16.59 |
患者本人 | 91 | 14.11 |
急救志愿者 | 30 | 4.65 |
专业医务人员 | 21 | 3.25 |
合计 | 645 | 100.00 |
视频120急救报警患者前5位主诉依次为创伤(19.38%)、晕厥(18.6%)、头痛头晕(13.8%)、胸闷心悸(12.56%)、异物梗阻(7.55%)。见表 3。超过半数的报警主诉均为需现场第一目击者进行及时处理的危重症,说明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能够在院前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症状 | 次数 | 占比(%) |
创伤 | 125 | 19.38 |
晕厥 | 120 | 18.60 |
头痛头晕 | 89 | 13.80 |
胸闷心悸 | 81 | 12.56 |
异物梗阻 | 50 | 7.75 |
腹痛腹泻 | 48 | 7.44 |
动物咬伤 | 30 | 4.65 |
呕吐 | 27 | 4.19 |
发热 | 22 | 3.41 |
乏力 | 21 | 3.26 |
其他 | 32 | 4.96 |
合计 | 645 | 100.00 |
应用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进行视频指导处置后,好转的患者比例为48.84%;调派120前往的患者比例为45.12%;好转并自行前往医疗机构的患者比例为4.64%;其他患者处置后去向不明的情况占1.4%。见表 4。近半数的急救患者经过专业医生视频指导后好转,说明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对于急救第一现场的处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转归情况 | 次数 | 占比(%) |
好转离开 | 315 | 48.84 |
调派120前往 | 291 | 45.12 |
好转后自行前往医院 | 30 | 4.64 |
其他 | 9 | 1.40 |
合计 | 645 | 100.00 |
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由15 min(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缩短为报警后即刻远程视频医疗指导,提升了120急救救治可及性;派车放空率由24.8%下降至21.7%,提高了有效派车率;急危重症患者预通知比例达82.52%,提高了救治的及时性和救治成效;专科院前救治提前参与率达21.35%,提升了协同救治能力。见表 5。
指标 | 应用前 | 应用后 | 应用成效 |
首次医疗接触时间(min) | 15 | 0 | 提升救治可及性 |
急救车派车放空率(%) | 24.80 | 21.70 | 提高有效派车率 |
急危重症疾病预通知比例(%) | 0 | 82.52 | 提高救治成效 |
专科院前救治提前参与率(%) | 0 | 21.35 | 提升协同救治能力 |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关于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和《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急救效能,打造更高效的应急救治服务[9-12]。从目前国内外视频报警系统的功能和应用研究来看,与传统的120呼叫模式相比,视频急救报警系统从功能上能够弥补传统报警中存在的无法准确及时获取位置、关键信息不能实时共享、无法进行视频指导、长时间“急救黑障区”等问题,对提高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应用以来,有效视频指导645次,其中视频120急救报警应用场景前5位依次为公共交通场所(45.12%)、商场/饭店等人流密集区域(16.28%)、家中(9.3%)、高速公路/公园等较难获取急救资源区域(8.37%)、校园(1.40%),超过80%的应用在人流密集区域,体现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在公共场所的急救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警对象前5位依次为现场第一目击者(61.4%)、家属(16.59%)、患者本人(14.11%)、急救志愿者(4.65%)、医务人员(3.25%),体现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在第一时间对非医学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的作用;患者主诉前5位依次是创伤(19.38%)、晕厥(18.6%)、头痛头晕(13.8%)、胸闷心悸(12.56%)、异物梗阻(7.55%),突显出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在院前急危重症疾病现场救治中的作用;视频报警处置后48.84%的患者好转后离开、45.12%的患者调派120前往、4.65%的患者好转后自行前往医疗机构,体现出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对于急救第一现场的处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就应用效果而言,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120急救救治的可及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协同性。
在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视频的通讯效果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在网络信号较差或者人群密集区域,可能会出现视频通讯卡顿等情况,对现场救治效果带来一定影响[13]。(2)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不足,现场第一目击者由于急救知识与技能欠缺导致“不能救”和“不敢救”的问题,导致急救反应时间长,从而严重影响了急救现场早期紧急救治的效率[14-17]。(3)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公众认知度仍有不足,多数公众还不了解或者不能充分运用好系统相关功能,急救第一时间采用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进行呼叫的比例较低。针对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与网络通信公司的合作,推进高质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覆盖应用,解决速度慢、稳定性差、共享性差等问题。(2)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和开展更多公益性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建立覆盖面广、运行机制良好的城市公众急救培训体系,确实提高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3)加大视频类报警系统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急救第一时间现场人员通过视频类报警系统进行呼叫的比例。
综上所述,视频类急救报警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急危重症疾病现场处置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对于提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急救救治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是急诊急救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具有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同时,视频类急救报警系统的应用和普及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依赖于医疗机构的推广和实施,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通讯公司良好的网络环境支撑以及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等。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院前急救现场救治成效,推动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准和张颖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初稿撰写;张颖:研究设计、数据采集、论文修改;许毅、艾山木、蔡平军:对论文的知识性内容进行批评性审阅;马渝:论文总体指导
[1] | 蔡平军, 许毅, 钟淼, 等. 视频120急救报警系统的开发及初步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1058-10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29 |
[2] | Katayama Y, Kitamura T, Kiyohara K, et al. Improvements in patient acceptance by hospitals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smartphone app for th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 population-based before-and-after observational study in Osaka city, Japan[J]. JMIR Mhealth Uhealth, 2017, 5(9): e134. DOI:10.2196/mhealth.8296 |
[3] | Shah MU, Lotterman S, Roberts D, et al. Smartphone telemedi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onsults for screening of nonacute dizziness[J]. Laryngoscope, 2019, 129(2): 466-469. DOI:10.1002/lary.27424 |
[4] | Lee DK, Park SM, Kim YJ, et al. CPR guidance by an emergency physician via video call: a simulation study[J]. Emerg Med Int, 2018, 2018: 1480726. DOI:10.1155/2018/1480726 |
[5] | 陈大炜. 精准定位, 急救更迅速!"贵阳120"急救微信小程序10月1日正式上线[EB/OL]. (2020-09-29). https://xw.qq.com/cmsid/20200929A0HICH00. |
[6] | Han S, Lim H, Noh H, et al. Videotelephony-assisted medical direction to improv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J]. Am J Emerg Med, 2020, 38(4): 754-758. DOI:10.1016/j.ajem.2019.06.023 |
[7] | Lee SY, Song KJ, Shin SD,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audio-instructed and video-instructed dispatcher-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resuscitation outcomes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20, 147: 12-20.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9.12.004 |
[8] | Ecker H, Lindacher F, Adams N, et al. Video-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via smartphone improves quality of resuscita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simulation trial[J]. Eur J Anaesthesiol, 2020, 37(4): 294-302. DOI:10.1097/EJA.0000000000001177 |
[9]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7-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9/content_5211752.htm. |
[10]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18-4-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
[1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EB/OL]. [2018-7-12].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3/201807/bc3cf2fdc18e456aabfdadc9788005c2.shtml. |
[12]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20-09-24]. 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id=4b20d1ac72914b3997f76110ccc0103d. |
[13] | 张茂, 李强, 张旻海, 等. 积极拥抱5G时代,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79-118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1 |
[14] | 齐腾飞, 景军. 中国1996—2015年城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2(10): 1466-1468. DOI:10.11847/zgggws2017-33-10-12 |
[15] | 张晓凡, 姜琳, 陈洁莲, 等. 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对心肺复苏时效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61-6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12 |
[16] | 庄江铨, 钟球, 傅哲泓, 等.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3): 391-39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3.024 |
[17] | 李超乾, 张剑锋, 黄霜霞, 等. 基层院前急救基本要求及流程规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7): 996-99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7.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