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宁县医疗集团护理部,临汾 042300
2. Nursing Department, Daning County Medical Group, Linfen 042300, China
尽早、规范、熟练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技术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成功的重要保证,可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和生存率[1]。研究指出,心脏骤停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抢救时多选择附近的基层医院[2],因此基层医护人员正确识别呼吸心搏骤停并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和除颤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调查显示,基层医护人员普遍缺乏正确、系统的CPR急救知识和技能[3-4],且基层地区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较低[5]。因此,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求,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急救水平和急救服务能力,笔者受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委派在山西省临汾市基层医院帮扶期间特调查当地县级医护人员BLS认知及培训现状,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临汾市9个县(大宁县、永和县、蒲县、乡宁县、汾西县、曲沃县、襄汾县、古县、安泽县)及2个县级市(霍州、侯马)的12所县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临床岗位工作的医护人员。排除标准:进修、规培人员及实习学生。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由在BLS培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1名急诊科医师和1名护理教学组长基于2020年CPR指南[1]开发问卷条目,并由专家团队进行3次讨论和改进,专家团队包括急诊领域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问卷包括3个部分:(1)调查科室和医护人员的一般特征;(2)既往培训及考核情况;(3)BLS认知现状,包括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电除颤,共18个条目。所有条目均为选择题。问卷发放前,分析重测信度,选择102名医护人员(26名医生和76名护士),其在年龄和职称上分布合理,隔2周进行重复调查。
1.2.2 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星进行电子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双人录入、核对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重测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问卷发放前,2次重测信度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重测信度高。
共纳入839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756人完成,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1%,年龄(34.9±9.4)岁。其中医生183名(24.2%),护士573名(75.8%),分别来自重症监护室(10.5%)、急诊室(13.0%)、门诊(30.4%)、普通病房(46.1%);其中高级职称仅占10.8%,硕士学历仅1人,一半科室表示未收治过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见表 1。
指标 | 人数(%) |
性别 | |
男性 | 108(14.3) |
女性 | 648(85.7) |
职称 | |
初级(住院医师/护士/护师) | 511(67.6) |
中级(主治医师/主管护师) | 163(21.6) |
高级(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或护师) | 82(10.8) |
最高学历 | |
中专 | 40(5.3) |
大专 | 289(38.3) |
本科 | 426(56.3) |
硕士 | 1(0.1) |
工作年限(年) | |
1~5 | 285(37.7) |
6~10 | 170(22.5) |
11~20 | 131(17.3) |
≥21 | 170(22.5) |
科室每年收治的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总人数(例) | |
无该类患者 | 379(50.1) |
1~5 | 199(26.3) |
6~10 | 74(9.8) |
11~30 | 54(7.2) |
31~50 | 20(2.6) |
≥51 | 30(4.0) |
92.7%科室有BLS理论和操作培训的相关资料,约一半科室培训、考核频率为6个月至1年,见表 2。
项目 | 人数(%) |
科室有CPR理论和操作培训的相关资料 | 701(92.7) |
您接受CPR培训的形式 | |
院内授课 | 253(33.5) |
专家讲座 | 212(28.0) |
学术会议 | 207(27.4) |
期刊文献 | 161(21.3) |
您在科室接受CPR理论和操作培训的时间间隔 | |
3个月以内 | 38(5.0) |
3~6个月 | 168(22.2) |
6个月至1年 | 418(55.3) |
1~2年 | 105(13.9) |
2年以上 | 10(1.3) |
从未接受过培训 | 17(2.3) |
您在科室接受CPR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时间间隔 | |
3个月以内 | 46(6.1) |
3~6个月 | 126(17.3) |
6个月至1年 | 321(41.3) |
1~2年 | 226(29.9) |
2年以上 | 6(0.8) |
从未接受过考核 | 35(4.6) |
超过80%人员知晓判断大动脉搏动的合理时间范围以及无法明确判断时立即采取按压施救手段,但仅有36.1%和19.7%人员意识到施救前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的重要性,见附表1。
2.3.2 胸外按压仅28.8%人员知晓正确的按压中断时间,19.6%人员知晓正确的按压比例,近4/5人员未掌握评估心律的合理时机,见表 3。
项目 | 人数(%) |
胸外按压的目标频率为? | |
100~120次/min(正确) | 601(79.5) |
约100次/min | 146(19.3) |
120~140次/min | 6(0.8) |
不知道 | 3(0.4) |
胸外按压的目标深度为? | |
5~6 cm(正确) | 472(62.4) |
4~5 cm | 200(26.5) |
至少5 cm | 81(10.7) |
不知道 | 3(0.4) |
胸外按压过程中,每次中断时间不宜超过? | |
5 s | 513(67.8) |
10 s(正确) | 218(28.8) |
8 s | 14(1.9) |
不知道 | 11(1.5) |
胸外按压在整个CPR中的比例(即CCF值)至少应达到? | |
80% | 440(58.2) |
60%(正确) | 148(19.6) |
70% | 80(10.6) |
50% | 32(4.2) |
不知道 | 56(7.4) |
CPR时,多久分析一次心律? | |
随时检查分析 | 276(36.5) |
3~5 min | 207(27.4) |
2 min(正确) | 157(20.8) |
1 min | 90(11.9) |
不知道 | 26(3.4) |
约2/3人员未掌握正确的颈椎损伤患者开放气道手法,约4/5人员不知晓推荐的人工通气量和通气频率,见表 4。
项目 | 人数(%) |
合并可疑颈椎损伤患者,优先采用哪种手法开放气道? | |
拉下颌法(正确) | 276(36.5) |
仰头托颈法 | 257(34.0) |
仰头抬颏法 | 201(26.6) |
不知道 | 22(2.9) |
未建立高级气道时的按压通气比为? | |
30∶2(正确) | 630(83.3) |
15∶2 | 69(9.1) |
30∶1 | 29(3.8) |
15∶1 | 13(1.7) |
不知道 | 15(2.0) |
人工通气时,合适的球囊面罩通气量为? | |
500~600 mL | 266(35.2) |
600~800 mL | 159(21.0) |
400~500 mL | 152(20.1) |
可见胸廓起伏即可(正确) | 152(20.1) |
不知道 | 27(3.6) |
人工通气时,每次球囊面罩通气的送气时间为? | |
> 1 s(正确) | 464(61.4) |
1 s | 134(17.7) |
> 2 s | 107(14.2) |
不知道 | 27(3.6) |
建立高级气道后球囊的目标通气频率为? | |
8~10次/min | 424(56.0) |
10~12次/min | 165(21.8) |
10次/min(正确) | 108(14.3) |
不知道 | 59(7.8) |
67.7%人员不知晓正确的除颤电极板放置位置,79.2%不知晓推荐的能量剂量。近一半人员认为放电后应立即检查心律,仅约1/3人员意识到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见表 5。
项目 | 人数(%) |
电除颤时两电极板的放置位置为? | |
心尖: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心底:左乳房左侧腋中线 | 323(42.7) |
心尖:左乳房左侧腋中线心底:胸骨右缘锁骨下方(正确) | 244(32.3) |
心尖:左乳房左侧腋中线心底:右乳房右侧腋中线 | 83(11.0) |
心尖:右乳房右侧腋中线心底:左乳房左侧腋中线 | 48(6.3) |
不知道 | 58(7.7) |
使用双向波进行电除颤时推荐的初始能量剂量为? | |
100~200 J | 279(36.9) |
100~150 J | 194(25.7) |
120~200 J(正确) | 157(20.8) |
50~100 J | 75(9.9) |
不知道 | 51(6.7) |
电除颤放电后应立即? | |
检查心律 | 374(49.5) |
胸外按压(正确) | 236(31.2) |
检查大动脉搏动 | 78(10.3) |
连续进行第二次除颤 | 41(5.4) |
不知道 | 27(3.6) |
早在2010年复苏指南[6]中就已明确提出施救前首先要确保现场对施救者和患者均是安全的,且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须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基层社区是急诊和意外伤害的高发地[3],要求医护人员更要重视对施救环境的判断,确保施救过程的安全性。而调查中近60%基层医护人员选择直接判断伤员意识、检查动脉搏动,忽略了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超过80%人员未做到尽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不利于早期电除颤和后期复苏效果。与檀梦天等[7]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致。在胸外按压方面,指南始终强调施救者应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如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电除颤等),要求每2 min中断一次,每次中断时间小于10 s;以提高胸外按压在整体CPR中的比例至少达到60%;电除颤时需缩短最后一次按压与施予电击、以及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的时间[1, 8-10]。目的在于提高复苏质量,保证足够按压。调查中,虽然多数人员选择了更短的按压中断时间(< 5 s)和更高的按压分数(80%),但却倾向于随时中断按压且电击后不会立即恢复按压,导致按压迟滞,按压比例下降。在人工通气、电除颤的专业问题上,大多数调查对象对颈椎损伤患者开放气道的手法、通气量、通气频率、电除颤位置、能量选择掌握均欠佳。可见县级医护人员对BLS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对十余年来CPR指南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施救的流程掌握准确性欠佳。研究指出基层医护人员接触危重病例少或者存有向上级医院转诊的依赖心理等因素,降低了他们对应急危重病例处置知识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造成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11-12]。而本研究中有一半科室表示未收治过心脏骤停的患者,接触应急处置病例较少,因此亟待通过培训更正、更新知识点,以提高BLS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2 构建精准化县级医院培训体系有研究通过对1 607名医务人员调查发现,高质量CPR知识的掌握与实际救治例数、培训频次、职称、工作年限有密切关系[13]。而基层医院CPR的培训工作常流于形式,对内涵的解读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医护人员未能完全掌握指南的知识[14]。因此应结合县级医护人员实际情况构建精准化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频率。本研究和相关研究中均发现县级医院虽然有CPR培训的相关资料,且采用院内授课、专家讲座等多种培训形式,但培训效果却并不如人意[3, 12]。迟峰等[15]数据显示,有高达78%的基层医护人员对以临床讲座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持否定态度。而部分针对基层培训的文献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结合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5-16]。说明对于缺少临床实战经验的基层人员,培训形式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其决定了取得的教学效果。近年针对CPR教学课程的研究中,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以及SEED课程的刻意训练在改善胸外按压质量、CPR时间和岗位胜任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18];而高保真反馈装置模拟人、虚拟现实技术正日渐成为培训新趋势[19-21]。关于培训考核频率,本研究中以6个月至1年居多。研究显示,目前还很难证明3个月比6个月的培训间隔在高质量CPR上具有更好的效益,但6个月后均存在衰退[22-23]。而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多个时间节点对知识要点进行巩固复习,可提高CPR培训的效率[24]。因此结合县级医院心脏骤停患者例数少,高职称、高学历医护人员稀缺,BLS认知不足的现状,开发精准化的培训课程和复训频率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山西临汾县级医护人员BLS认知现状和培训考核形式、频率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分析,但同时存在一定不足,后续研究方向会针对性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医生、护士),不同层次(学历、职称、年龄)受调查人员的认知差异,以此结合县级医院的特殊性和人员的认知差异,开发具有一定适用性的精准化培训课程和复训考核体系,从而提升培训效果,提高县级医院医护人员BLS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马莉: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吴婧: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郑康:研究设计、论文指导;杜兰芳:论文指导;马青变:论文修改;雷瑞芳、崔晓玲、郝新梅:数据收集
本文附录请登陆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浏览(Html格式全文)
[1] | Merchant RM, Topjian AA, Panchal AR,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20, 142(16_suppl_2): S337-S35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918 |
[2] | 陈永强. 《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2): 253-256.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6.02.022 |
[3] | 尚贵莹, 张雯雯, 李双君, 等.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急救术"的调研与培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 16(3): 480-483. 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133 |
[4] | 金晓胜, 杨向红, 叶侃, 等. 影响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18) 92-94, 98. |
[5] | Hung SC, Mou CY, Hung HC, et al. Non-traumat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rural Taiwan: a retrospective study[J]. Aust J Rural Health, 2017, 25(6): 354-361. DOI:10.1111/ajr.12341 |
[6] | 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0, 122(18 Suppl 3): S640-S65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0.970889 |
[7] | 檀梦天, 张海芳, 白净, 等. 基层卫生人员心肺复苏能力提升培训及问题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5): 143-147.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22.05.038 |
[8] | Subcommittees 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CC Committee.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05, 112(24 Suppl): IV1-IV20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5.166550 |
[9] | Neumar RW, Shuster M, Callaway CW,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5, 132(18 Suppl 2): S315-S36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252 |
[10] | Gervais HW,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CPR: guidelines 2000. New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 2001, 36(3): 154-157. DOI:10.1055/s-2001-11818 |
[11] | 熊云志, 李文芬, 李娟, 等. 2019年临朐县院前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及实践技能操作培训效果评估[J]. 预防医学论坛, 2020, 26(7): 541-543. DOI:10.16406/j.pmt.issn.1672-9153.2020.07.021 |
[12] | 朱陈丹. 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 2-4.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8.01.002 |
[13] | 韩彩莉, 高原, 张帆, 等. 1607名在职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3): 406-409. |
[14] | 楼娟花, 陈苗妙, 汤琳民. 2015版心肺复苏及AHA心血管急救课程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11): 5-8. |
[15] | 迟峰, 曲莎莎, 姜银松. 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基层医师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3): 21-25.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21.03.007 |
[16] | 黄剑芬, 吴永芳, 应国秀, 等. PBL结合RPT在基层医院护士应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 2019, 18(8): 84-86.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9.08.026 |
[17] | 钟瑛, 李桂兰, 周爱明, 等. 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应用于临床心肺复苏教学的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 21(8): 1042-1046. DOI:10.3760/cma.j.cn116021-20210322-00962 |
[18] | 邵梅莹, 王靖, 侯延菊, 等. 基于SEED课程的刻意训练教学在公众心肺复苏中的培训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12): 1874-1877. |
[19] | 程鹏飞, 陈洪娇, 骆丁, 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肺复苏培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9): 1298-130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9.028 |
[20] | 周悦, 金孔军, 李益民. 2009年—2018年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 2019, 16(4): 314-318. DOI:10.3760/cma.j.cn115682-20191021-03797 |
[21] | 王静, 金晓晴, 刘瑞宁, 等. 强化训练联合实时反馈装置的CPR培训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2): 199-20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2.014 |
[22] | 林美旋. 两种培训周期对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3] | 陈苗妙, 李坤旺, 张宁. 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在基层医院推广中复训周期的探讨[J]. 浙江医学教育, 2020, 19(2): 10-13. DOI:10.3969/j.issn.1672-0024.2020.02.004 |
[24] | 方雅琴, 逯林欣, 李晶, 等. 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的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22, 31(6): 409-412. DOI:10.16047/j.cnki.cn14-1300/r.2022.06.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