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最新研究估计全国每年发生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达105万,出院存活率只有1.15%[1];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发生率为1.75%,出院存活率9.1%[2];OHCA和IHCA的出院存活率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8%~9%、15%~34%[3-4]。要提高我国心肺复苏的水平,就需要针对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现场反应、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全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升。2018年笔者在国内率先正式提出复苏中心建设的理念[5],全国专家们也积极进行了探索[6-8]。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浙江正努力创建“两个先行”示范区,全省急诊同道先行先试,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达成“复苏中心建设浙江共识”并在本期刊登。这是我国复苏中心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步,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 正确认识复苏中心建设当前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开展了急诊“五大中心”的建设,这是国家卫健委为快速提高心脑血管、创伤、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五类最主要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而部署的专项行动[9],通过不断加强资源配置和优化流程、培训队伍、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提高了这几类疾病的急诊救治能力与效率。也有不少医院尝试急诊出血中心、中毒中心、心衰中心等的建设,它们都是针对急诊群体中高度时间依赖性的危急重症,有着共同的资源需求规律,也是不断提升医院急诊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保证任何个体或者群体急诊患者更高质量救治的需求,理想的状态是医院建成稳定成熟的急诊急救大平台[10-11],而我国大部分医院要达到这种状态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所以,当前在急诊开展各种中心的建设,类似于当年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提高那些常见、重大、社会影响大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最后实现如今国家正在全力推进的“共图富裕”目标。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出现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CAC)的概念,将心脏骤停患者集中收治,目前已经在欧美国家得到较广泛的落实,认为可以改善患者救治的效果[12-14]。我们所提的复苏中心其实与CAC相当,表达上的差异是考虑到前者可能更符合国人的习惯。所以,复苏中心建设绝不是赶潮流,而是医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急诊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切实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急诊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医院相关学科尤其是急诊学科发展、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2 如何推进复苏中心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比较理想的情形是医院管理层、急诊学科带头人有共识,都能充分认识到复苏中心建设的意义所在,这是推进建设工作的前提。即使管理层和急诊学科带头人中只是一方有认识,也可以开展相关工作。但如果两个层面都没有认识,那肯定不可能实施,只有依靠外部力量来提高认识后再行动。
其次,要有一定的科学规范可遵循。目前国际上关于复苏中心建设的标准,正式的只有德国复苏协会分别在2017年、2021年两次发布及欧洲多个学会在2020年联合制定的指南,此外在一些文献中可以见到关于CAC要素的探讨[13, 15-19]。2022年6月浙江省急诊急救、心血管病等多个学科的质控中心、学协会组织开始复苏中心共识的编写,在参考国外指南和国内专家观点、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前期实践的经验、历经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在2023年3月正式定稿,这是为全国制定更高质量的指南进行的有益尝试。
第三,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复苏中心建设遵循了国家卫健委“五大中心”建设的本质精神,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医院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值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相关主管部门要指导和推动复苏中心的建设工作,规范评估流程,甚至可参考美国国际联合委员会(JCI)、红十字会、心脏学会等组织的联合建议,考虑在医院评审中增加对心脏骤停救治水平的要求[20]。
第四,急诊学/协会组织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复苏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各级急诊质控中心、学/协会要充分理解复苏中心建设的巨大意义,尤其要认识到这是促进急诊学科发展的很好机会,积极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学科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制定区域的工作发展计划,组织开展科学、规范的评估。
第五,医院要有急诊相关中心建设的基础工作积累。由于复苏中心要应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病情更为危重复杂、资源需求更多更集中、时间更为急迫,因此建设的难度更大,建议医院在完成“五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比较合适。
第六,医院急诊科要主动承担起复苏中心建设的重任,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对其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有效组织、动员科室的力量,争取医院支持,联合兄弟学科,在推进复苏中心建设过程中实现急诊学科更好的发展[5]。
3 浙江共识解读浙江共识首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复苏中心的定义——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整个救治流程,确保复苏所需的相关学科、人员力量、技术设备、空间场地和信息联系等得以高效协调地运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争取最佳的复苏结局。对复苏中心的评价包括7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涉及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网络体系、社会服务、质量控制7方面。
(1)在基本要求部分,共识明确了复苏中心的功能要求、医院和学科条件3方面的内容。复苏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为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另外还要承担培训、科研等任务。根据其综合能力的高低,分为复苏中心、高级复苏中心、复苏医学中心3个等级,各自在相应指标上有具体的不同要求。复苏中心建设面向二甲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每年收治至少40例以上的OHCA患者,具备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ICU、康复科等核心部门。这种设计是响应国家医改的政策,分别在县区、地市、省级医院建成高水平的心肺复苏能力,以满足临床救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尤其是聚焦大力提升县级医院的复苏水平。
(2)复苏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和建章立制。急诊学科负责人担任中心的执行主任,在医院专项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具体的工作。系列的规章制度是工作得以高质量开展的保证。
(3)复苏医疗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完整的要素来支撑,包括空间、设备设施、信息技术、人员队伍、诊疗技术和系列标准作业流程。其中急诊复苏单元、导管室、ICU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高水平的急诊复苏单元也可为其他危重急诊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一站式的资源,大大提高救治的效果与效率,也是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能力的具体抓手[21]。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员队伍素质的增强,还有先进诊疗技术的引进,是复苏中心能力持续提升的根本要素。
(4)教学培训是复苏中心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要重视涵盖医护人员和大众的培训。直接参与心脏骤停抢救的医护人员是高质量复苏的主力军,要不断更新和增强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相关医护人员是复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定期接受复苏相关的基本培训;针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复苏技能培训,是筑牢心脏骤停全民防线的基础[22-24]。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是复苏科学持续进步的源泉,是高级别复苏中心不可或缺的责任。
(5)针对心脏骤停的预防、预警、第一目击者的快速反应与医疗急救,必须构建全民+专业的立体防控网络。复苏中心有义务把相关社会组织、院前急救、各级医疗机构编织成高效联动的网,同时在协助卫生政策制定、区域对口帮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更大范围更好的能力提升效果。
(6)开展复苏质量监控和持续质量改进是提升复苏中心能力的重要保证[13, 18]。复苏中心要建立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库,监测重要的质量指标,定期召开质控例会,针对薄弱环节开展质量改进活动,这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面临提高心脏骤停预防和救治水平的迫切需求,急诊学界已经比较普遍地认识到复苏中心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呼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广大急诊同道们积极行动起来,边探索边总结,加快高质量推进复苏中心建设,实现复苏能力、急诊医疗服务水平、学科发展和医院管理能力的共同提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Xie X, Zheng JQ, Zheng W, et al. Efforts to improve survival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basic-OHCA[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23, 16(2): e008856. DOI:10.1161/CIRCOUTCOMES.121.008856 |
[2] |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adult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6, 102: 51-5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6.02.002 |
[3] | Gräsner JT, Herlitz J, Tjelmeland IBM,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Epidemiology of cardiac arrest in Europe[J]. Resuscitation, 2021, 161: 61-7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07 |
[4] | Tsao CW, Aday AW, Almarzooq ZI,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2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22, 145(8): e153-e639.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52 |
[5] | 张茂, 陈玉国. 积极推进复苏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医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02 |
[6] | 花嵘, 燕宪亮. 立足急诊医学科建设心肺脑复苏中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9, 39(10): 867-872. DOI:10.19538/j.nk.2019100108 |
[7] | 谢熙, 桑文涛, 徐峰, 等. 规范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管理, 推动复苏中心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6-1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3 |
[8] | 张懿, 杜兰芳, 马青变. 全球心脏骤停中心发展状况及其急救模式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4): 429-43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4.001 |
[9] | 卫生计生委, 中医药局. 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8, 17: 23-27. |
[10] |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
[11] | 吕传柱, 罗善军, 袁素平, 等. 急诊医学学科发展与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 也谈对急危重症护理的启发[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3, 4(1): 10-16.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3.01.001 |
[12] | Semeraro F, Greif R, Böttiger BW,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systems saving lives[J]. Resuscitation, 2021, 161: 80-9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08 |
[13] | Sinning C, Ahrens I, Cariou A, et al. The cardiac arrest centr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due to presumed cardiac cause-aim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position pap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VCV),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EAPCI),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ERC), European Society for Emergency Medicine (EUSE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J].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 2020, 9(4_suppl): S193-S202. DOI:10.1177/2048872620963492 |
[14] | Yeo JW, Ng ZHC, Goh AXC, et al. Impact of cardiac arrest centers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Am Heart Assoc, 2022, 11(1): e023806. DOI:10.1161/JAHA.121.023806 |
[15] | Donnino MW, Rittenberger JC, Gaieski D,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diac arrest centers[J]. Resuscitation, 2011, 82(8): 974-978.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1.03.021 |
[16] | Nichol G, Aufderheide TP, Eigel B, et al. Regional systems of care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0, 121(5): 709-729. DOI:10.1161/CIR.0b013e3181cdb7db |
[17] | Scholz KH, Andresen D, Böttiger BW,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Cardiac Arrest Centers-Germ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RC)[J]. Anaesthesist, 2017, 66(5): 360-362. DOI:10.1007/s00101-017-0311-7 |
[18] | Scholz KH, Busch HJ, Frey N, et al. Qualitätskriterien und strukturelle Voraussetzungen für Cardiac Arrest Zentren-Update 2021:Deutscher Rat für Wiederbelebung/Germ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RC)[Quality indicators and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Cardiac Arrest Centers-Update 2021][J]. Notf Rett Med, 2021, 24(5): 826-830. DOI:10.1007/s10049-021-00920-x |
[19] | Hassager C, Ken NG, Hildick-Smith 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hospit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J]. Lancet, 2018, 391(10124): 989-998. DOI:10.1016/S0140-6736(18)30315-5 |
[20] | Becker LB, Aufderheide TP, Graham R.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vival from cardiac arrest: a report fro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J]. JAMA, 2015, 314(3): 223-224. DOI:10.1001/jama.2015.8454 |
[21] | 王钰炜, 周帅帅, 王飒, 等. 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整合5G技术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 3(4): 300-304.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2.04.002 |
[22] | Greif R, Lockey A, Breckwoldt J,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education for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 2021, 161: 388-40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16 |
[23] | Cheng A, Nadkarni VM, Mancini MB, et al. Resuscitation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outcomes from cardiac arres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8, 138(6): e82-e122.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583 |
[24] | Böttiger BW, Lockey A, Georgiou M, et al. KIDS SAVE LIVES: ERC Position statement on schoolteachers' edu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in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 2020, 151: 87-90.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0.04.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