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医学救援(air ambulance)又称航空医疗救援、空中医学救援和空中医疗救援,是指利用航空飞行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包括伤病员的生命支持、监护、救治和转运,特殊血液和移植器官的运输,以及急救人员、医疗装备和药品的快速运达等,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少等优点,是地面120急救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一项对医务人员身心素质、操作技能和医疗装备等要求严格、专业性强的特殊医疗急救[1-4]。根据航空飞行器类型,航空医学救援主要分为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HEMS)和固定翼航空医学救援(fixed wing air ambulance, FWAA)[5]。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机动性强,但飞行半径小,机身空间小,所携的医疗装备和药品有限;固定翼航空医学救援飞行半径长,机身空间较大,必要的医疗装备可改装固定于机舱内部,但需要机降场等地面基础设施和指挥系统的支持,易受航空流量管制。目前,国内外航空医学救援以直升机为主,固定翼飞机和其他飞行器为辅[5-6]。
目前,美国、德国、瑞士、英国、挪威、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航空医学救援网络体系,航空救援体制完备,基础配套设施到位,救援响应时间一般在60 min以内[7-10]。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航空医学救援起步较晚,仍面临着体制不健全、联动协调性差、规范标准不统一、专业救援队伍不足、医疗装备配置不规范、救援费用昂贵等诸多问题[11-12],但在国家多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各级医疗机构、行业协会、通航企业等均在积极试点和探索,发展很快,势头良好[13]。
地空救援无缝式衔接绿色通道建设是空中救援急救体系的重要保障,是管理、人员、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相互协调的综合体现。因此,开展国际化、立体化、全方位、全程无缝式航空医疗救援模式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4-15]。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以及各国指南制定组织网站(检索词包括“air ambulance”“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航空医学”“航空医疗”“空中医学”“空中医疗”“地空救援”“航空转运”,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0月31日),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基于文献循证,由执笔小组撰写形成初稿,然后组织航空医学救援和急救医学领域相关专家进行讨论,经专家会议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形成《航空救援衔接应急技术包专家共识》。技术包从航空救援医疗设备、人员配置、转运注意事项、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及阐述。鉴于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支持,本共识仍需要通过今后航空医疗救援实践中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不断完善。
1 航空医学救援装备配置 1.1 通信设备实现航空医学救援无缝式衔接,需要多部门协作,有效保证地面呼叫、直升机调度、飞行情况、院内急救资源、120救护执行情况、救援完成情况等信息实时互联互通[2]。目前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急救指挥、诊疗、应急管理、航空信息的协同指挥调度[16]。通信设备包括:①通话系统:家属或当地医务人员在航空转运前使用固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向航空救援指挥调度中心进行救援报警求助。②机(车)载实时监控系统:显示并掌握随机(车)医护人员信息、用药情况、患者生命体征,指导随机(车)人员开展精准救治。③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可视化系统实时展示救援情况、医护人员、救护车资源动态调配情况,提前安排医院内资源调度[14]。
推荐意见1:航空医学救援地空衔接需建立空地一体化信息互联互通系统,有效保证信息实时互通,满足不同医疗救援场景要求。
1.2 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航空医学救援中的医疗装备指必要、基本的抢救、诊断、治疗、监测、转运和防疫的单独或组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所有医疗装备均应至少符合以下要求和配置原则:①体积小、重量轻,装卸方便,便于携行;②抗震动、抗信号干扰,且不对飞行器产生电磁干扰;③装备齐全,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伤病的现场救治和转运;④所有装备符合适航要求;⑤鼓励将装备按功能模块化、集成化和整体化,仪器设备固定化,与救援器一体化,减少散件包装,减少装卸操作,鼓励优先配置具备多功能的医疗装备组合仪器[5-6]。
直升机救援器机身空间小,所携的医疗装备和药品有限,不同型号的直升机救援器的医疗设施配备有所不同,满足基本转运、抢救、监测和治疗需求[17-18]。本技术包在参照国内《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和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医疗设备配置按照搬运固定、诊断监测、抢救、外伤处置和传染病防护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以期为航空医疗救援地空一体化衔接提供借鉴与参考[5, 19]。详见附表 1~8。
推荐意见2:应配备适用于航空医疗救护的机载医疗设备,至少应包括监护仪、医用供氧装置、呼吸机(兼备有创、无创两种模式)、输液泵、微量泵、负压吸引装置、急救包、担架等。机上药品和设备配置应根据所执行的任务及时调整,定期检查,保证药品及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
2 航空医学救援人员配置航空医学救援队伍是航空医学救援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航空医学救援能够安全、顺利开展的关键,包括飞行机组人员、空中医务人员、运行控制人员、通信人员、地面急救人员、管理人员、规划监管人员、研发人员等。飞行机组人员包括飞行员和飞行协助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等),其中飞行员是指飞行时对航空器的运行和安全负直接和最终责任的驾驶员;空中医务人员是指接受过航空医疗救护相关专业培训并取得飞行资质的医务人员,一般包括医师、护士和其他医技人员;运行控制人员是指与飞行机组人员进行通信、提供天气简报、参与飞行前风险评估并监控飞行进程的人员;通信人员是指在飞行机组、医疗机构、急救现场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传递协调信息的人员。欧美国家对航空医学救援的人员配置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定了航空医疗服务人员配置标准与指南[20-22]。
由于我国航空医学救援起步较晚,目前承担航空救援任务的医务人员尚不固定且随机性强,国内尚无航空医学救援专业队伍统一配置标准、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及人员资质考核认证标准[23]。本共识仅限于航空医学救援队伍中的医务人员配置要求。
航空医疗救护医护人员基本要求包括:①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歧视患者。②执行任务时应着航空救护专业服装,衣帽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文明礼貌。③进行适应性体育锻炼,特别注意增强前庭功能的机能锻炼,提高飞行的适应能力和抗晕机能力[17, 24]。④符合《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院前救护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依法依规开展航空医疗救护工作。⑤医护人员在开展航空医疗救护的医疗机构内依法注册并合法行医,注册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航空医疗救护医疗行为负责。⑥年龄应不超过60岁,航空医疗救护人员应身体健康,无职业禁忌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满足在医疗救护航空器上开展医疗救护服务的执业需求。⑦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8~10年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急诊、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工作经验,能熟练使用机载医疗设备,对转运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及患者的病情变化,能采取正确而有效的应对措施[7]。⑧掌握航空医疗救援相关医疗操作技能,如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给氧、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环甲膜穿刺术、心肺复苏术等[23, 25-26]。
推荐意见3:所有从事航空医学救援任务的医师和护士在正式上机服务前必须进行适航性训练,经过正规航空专业培训课程学习,熟悉航空器性能,掌握航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均须取得航空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3 航空医学救援转运交接 3.1 登机前准备 3.1.1 运送前评估病情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生命体征是否相对稳定、能否承受直升机救援;②致病和致伤因素是否可逆;③是否存在发生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风险[25]。
3.1.2 沟通与告知向患者和(或)家属告知运送的必要性和风险,取得患者的配合、家属的理解与支持,签署接受航空医疗救护转运知情同意书,见附表 9。
3.1.3 患者准备对意识不清、痰液多有窒息风险、严重呼吸困难等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应在运送前建立人工气道;因循环衰竭需要循环支持的患者应在运送前建立抢救输液通道;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有效的包扎、止血和固定等处理;颈部创伤患者进行颈椎固定[27]。
3.1.4 家属准备搭乘救援航空器的家属应当具有良好的健康状态,能够承受直升机飞行带来的噪声、震动。
3.1.5 运送小组准备参与运送的医护人员应处于良好的体能状态;充分了解运送患者的病情,预判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掌握运送流程及制度,熟悉运送应急预案。建立与目标医院的有效沟通联络渠道。检查机载抢救仪器设备状态[28]。
3.1.6 着装准备穿着专业航空救援服装,勿佩戴胸牌、笔形手电筒、无带工作帽等小件物品,避免直升机主旋翼叶片产生的空气湍流吹落未固定物品。救护人员头发必须固定,以避免卷入直升机螺旋桨导致危险。
3.1.7 登机路线在机头、机身、机尾部安排专人维持秩序,按照固定路线转运患者,登机安全区域为机身前部3点至9点之间。当在斜坡处接近飞机时,应从低坡靠近。禁止在飞机尾翼区行走,登机时必须保持低头、弯腰、屈膝姿势,以降低自身高度,避免被主旋翼击中[29-30]。
推荐意见4:在转运前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患者有无转运禁忌,病情有无进行性加重,是否存在需要先紧急处理后再转运的病情,以及转运价值是否大于就地诊治的价值,科学选定转运方式。
3.2 航空环境影响 3.2.1 压力、失重影响由于高空气压影响,输液时需要用到输液泵和微量泵;气管插管的气囊更换为水囊,防止高空中气囊压力过高[31]。在起飞与降落时气压、失重变化较大,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循环、颅内压、胸内压等,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机参数,有异常变化应立即给予处理[32]。
3.2.2 气温变化直升机救援多在对流层飞行,飞机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5 ℃。低温会加剧患者的病情,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海域和北方冬季。
3.2.3 噪音影响直升机噪音可影响人体听觉、中枢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尤其给救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带来困难,建议采用小白板写字或手语交流[33]。由于机舱内噪声大,听诊及血压监测较在地面困难,医护人员可通过观察脉搏和呼吸变化、周围静脉充盈程度以及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和表情来判断病情变化[34]。
3.2.4 颠簸因素飞行器颠簸受机型、高度、飞行强度、飞行时间、地区、天气背景等条件的多重影响。在转运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安全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对于骨折已实施固定的患者,定时检查固定松紧程度,并评估患者伤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行下颌固定的患者需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避免颠簸导致误吸[34]。
推荐意见5:转运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稳定生命体征、及早发现病情加重的征兆,为患者建立安全、稳定的静脉通道,做好气道管理,及时处置突发状况、稳定生命体征。
3.3 着陆后交接[35](1) 时刻与地面保持联系,地面人员及时清理任何可能影响直升机着陆的物品,设立警示标识,引导飞机着陆。目标医院和相关科室提前到达着陆点待命,及时启动绿色通道,确保抢救的有效衔接。(2)接收医院应提前对转运后接诊入院过程进行全面周密安排,既要准确评估患者伤情,又要缩短交接时间,为尽快开始正规治疗争取时间。(3)患者到达指定接收医院停机坪、救护车停车点时,针对每例患者组成的医护人员救治小组应提前准备好救治设备及药品,确保患者到达后能无缝接诊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转入病房。(4)到达接收医院病房后,机上医护人员与科室医护人员完成患者床头交接,包括生命体征,伤后补液量及出量,导管情况,途中实施的救治、护理措施、执行口头医嘱的记录,患者携带及转运途中的相关病历、检查、护理记录,患者家属的安置交接等,见附表 10。(5)途中监护护士与病房接诊护士在转入转出记录本上双签字。途中护理记录单夹至病历最后一页保留[2, 36]。(6)提前在全院范围内紧急调用抢救设备、准备药品及耗材,积极与当地中心血站协调确保血浆供应,做好会诊专家、参与抢救各级人员的后勤保障,为顺利进行救治提供有力保证[14]。
推荐建议6:转运后的交接干预,航空和地面人员的积极配合,及时与地面部门联系并反馈相关信息,确保有手术指征的急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援成功率。
4 常见危重疾病转运注意事项 4.1 航空转运适应证和禁忌证航空紧急转运的主要适应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紧急突发疾病,包括急性心脏病发作、需要进行紧急手术疾病、需要干预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等。另一类主要是急性严重创伤,包括严重烧伤、创伤评分小于1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小于10分或持续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脊髓损伤、骨盆严重骨折、贯穿伤、坠落伤以及连枷胸等[31, 37-40]。
航空转运的绝对禁忌证相对较少,包括一些客观因素,如恶劣的天气限制了飞机安全飞行。相对禁忌证包括处于活动性心脏骤停或主动分娩状态,气胸未经治疗,某些不可控制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患者,建议先初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转运;另外,体重超过120 kg,救援直升机和担架能力无法承受[7, 37, 41-42]。
4.2 常见危重疾病转运注意事项 4.2.1 颅脑损伤严重头部创伤患者在进行航空转运时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严重颅底骨折患者航空转运期间,如出现颅内积气膨胀时,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继发脑疝,需积极给予利尿剂及高渗液体降低颅内压治疗。所以航空转运适用于收缩压 > 90 mmHg且中心静脉压 > 80 mmHg、无颅压增高、无颅内积气风险的头部创伤患者,如有低血压、脑疝、颅内严重积气、无气道保护的头外伤患者不宜进行航空转运。转运注意事项:①航空转运严重头部创伤患者时,建议积极给予液体复苏,控制收缩压 > 90 mmHg,并保持中心静脉压 > 80 mmHg,如头部外伤通过直接加压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需在转运前给予缝合结扎血管止血治疗。②转运时需加强供氧、气道管理,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监测,在缺氧不能改善时,可尝试降低飞行高度,改善缺氧环境。③转运期间出现颅压增高表现,可通过过度通气、调整患者体位至头高脚低位方法降低颅内压[43]。
4.2.2 脊柱损伤转运时需要对颈椎进行颈托及头部固定器固定,同时加强供氧及气道管理。搬运担架应以真空固定床垫及脊柱固定板为主,并给予妥善固定,防止在航空转运时,因航空器颠簸振动导致的脊柱继发性损伤。同时还需积极应对脊柱损伤导致的呼吸机麻痹、呼吸衰竭及神经性休克等问题。转运注意事项:①航空转运脊柱损伤患者时必须给予脊柱板固定,颈部安置颈托加头部固定器。②脊髓损伤易出现神经性休克,在经积极液体复苏血压仍低者,应同时给予血管加压药治疗。③脊柱损伤患者在无法进行脊柱固定,或收缩压 < 90 mmHg时不宜进行航空转运。④如出现早期呼吸衰竭体征,建议使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
4.2.3 胸部外伤当航空转运胸部外伤导致的血气胸患者时,面临患者迅速恶化的风险。随着大气压下降,气压和大气氧分压均成指数下降,导致滞留在胸腔内的气体膨胀,可出现张力性气胸,并继发缺氧、呼吸困难、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转运注意事项:①航空转运期间医护人员应随时监护患者有无气胸及加重可能,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或气管偏移,医护人员应立即行胸腔穿刺减压。②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正压通气时也会导致张力性气胸,转运前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所以张力性气胸患者只有行穿刺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才可进行航空转运任务。③血气胸患者应监测血压变化,积极补液扩容治疗,必要时转运前根据航程进行一定数量的血液制品储备。
4.2.4 腹部损伤航空转运时由于海拔高度的上升,腹腔内的空腔脏器会因气体膨胀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气短或过度换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导致心动过速、低血压和晕厥等并发症。转运注意事项:①航空转运腹部损伤合并低血压休克患者时,需考虑有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损伤,如肝脾破裂等,应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Hg水平,必要时转运前根据航程进行一定数量的血液制品储备。②航空转运时建议使用真空固定床垫对躯干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因重力因素加重腹腔内脏器损伤。③腹腔内脏器外露,可生理盐水湿覆盖脱出的脏器,并注意保温。④如有异物刺入腹腔,不可在现场拔出或移动异物,防止出现严重内出血,可在异物原位对其固定后在进行航空转运。⑤患者出现腹胀等表现时,可松解其衣服裤带,减轻症状,如需进行长时间转运,可放置胃肠减压管排气减压。
4.2.5 四肢损伤在航空转运途中需评估伤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转运注意事项:①航空转运四肢骨折患者前需对损伤部位及上下方的关节进行固定,限制四肢活动,避免骨折移位,防止因重力影响加重损伤。②转运期间每10 min检查患者伤处固定松紧程度,并评估患者伤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情况。③必要时可给予短效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
4.2.6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多因巨大暴力直接作用或挤压骨盆所致,最常见原因是交通伤及高处坠落伤,其中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伤情凶险、复杂,常合并其他损伤,病死率居高不下,大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44]。转运注意事项:①需用骨盆固定带对骨盆固定后再进行航空转运,防止加重出血。②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至少建立2条外周静脉通路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骨通路。③迅速予以复苏和(或)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准备成比例输血。
推荐意见7:原则上危重患者符合航空医疗转运适应证时应尽早空运。转运过程中主要以围绕稳定生命体征为核心的严密病情监测与调控为注意事项,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病情进展综合考虑。
5 转运护理技术 5.1 气道管理转运途中随时注意患者呼吸情况,全程给予吸氧。由于受气压影响,供氧时应尽量使用面罩给氧。由于高空的相对湿度较地面低,有时甚至不足地面的10%,因此要特别注意吸入氧气的湿化[45]。存在气道梗阻隐患的患者,应在空运前建立稳定、可靠的人工气道。已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者,应时刻注意人工气道是否在位、通畅,及时吸净气道分泌物。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皮肤发绀的改善情况,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呕吐、腹胀等胃肠道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鼻部、面颊及上唇部是否有器械性压疮的发生。
5.2 静脉通路管理空中进行静脉穿刺难度较大,推荐所有航空救援患者在登机前完成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所有危重患者宜预先完成中心静脉置管和监护设备贴片[46]。高空气压下降,玻璃瓶和硬塑料瓶内的气体相对膨胀,液体常回流到通气管。最好使用输液泵输液。输液即将完成时注意避免回血和气体栓塞的发生。及时补充、添加、更换液体、血液、药品,保持各管道的通畅性、牢固性、密闭性[45]。
5.3 胃肠减压管护理在转运的过程中空中低气压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内积气,使胃容积增加,应置放胃管、肠管,进行必要的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最好使用张力性减压器,并随时调节压力,减少气压影响,时刻注意保持胃肠减压的效果[45]。
5.4 尿管护理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扭曲、反折、脱出、堵塞。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尿量;避免导尿管被夹闭造成膀胱过度充盈等情况[47]。
5.5 皮肤护理由于直升机空间狭小,患者翻身不便,因此转运过程中需对容易受压的部位进行保护。
推荐意见8:受大气压力变化、重力变化、缺氧、晕机症、震动、噪音及温度、湿度和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医疗护理与地面相比有较多特殊性,所有方面的转移护理工作重点都应以患者为中心。
6 安全管理在航空医学救援实施中,安全性问题一直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航空医学救援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航空医学救援事故包括直升机救援坠机、救援人员冻伤、溺水、失踪等。目前研究表明,航空医学救援事故的发生主要与四个因素相关:人为错误、天气、机械故障和障碍物撞击[17, 48]。
6.1 飞行安全管理要求国际通用习惯一般为:距离在400 km以内、较地面转运可节约20 min以上、需转运至特定的创伤救治中心的情况宜用直升机;飞行距离超过400 km且就近又有机场的情况下宜用固定翼飞机。一般认为航空医疗转运的最低气象标准为:白天目视飞行,云底高不低于200 m,能见度不低于2 km,风速不超过20 m/s,无危险天气,其最终出发指令需由飞行机长综合决定[49]。一般认为地面120救护车运送时间 > 2 h者应争取采用空运。鉴于目前我国航空转运仍处于起步阶段,航空转运各参与单位的航空转运流程仍有待完善、行政管理部门与航空转运各参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与衔接的顺畅度仍有待提高,故将此标准适当放宽,即地面120救护车运送时间 > 3 h者争取采用空运[48]。
6.2 机上突发情况处置及预案转运途中与拟接收患者医院的医护人员保持联系,及时通报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及时掌握接收医院的准备情况。转运途中机上医务人员与机组人员需充分沟通配合处置突发情况,尤其是突发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飞行、医疗情况时,医护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及时沟通协调,并最终由机长综合现状后判断。机组人员需与飞行管理部门及时联系,由飞行管理部门协调,使转运飞行器能尽快抵达接收医院。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医护人员需立即联系接收医院,并报告相关情况[50]。
6.2.1 气道阻塞或人工气道脱落因气候、飞行条件骤变导致的飞行器颠簸无法完全规避。因此,上机前的气道评估与人工气道建立是航空医疗转运安全实施的最根本前提。机上安全有效的气道维护与观察是转运途中的医疗重点。因伤情突变无法有效维持现有气道管理策略,而需紧急插管或重新插管时,医护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密切配合,首选紧急降落行有效人工气道建立;若无紧急降落条件则在最大飞行平稳可能条件下实施。
6.2.2 心搏骤停遵循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操作流程对患者实施紧急处置。
6.2.3 急性大出血、内出血因飞行器空间限制,难以在飞行途中严密止血;气压变化可能造成患者空腔脏器血管再破裂或包膜下出血发展为活动性出血。因此,转运途中容量复苏应遵循允许性低血压策略,并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动态变化。
6.2.4 张力性气胸快速排除气道阻塞、人工气道脱位等意外,患者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通常考虑是由机舱内气压变化导致的气胸。因机上噪音干扰,肺部听诊几乎无法实现,此时需随机医师快速通过其他体征表现确诊,首选紧急降落行胸腔闭式引流以免机上颠簸操作时引发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48]。
推荐意见9:航空救援前需要遵守飞行保障相关的具体安全细则和限飞条例。应对航空救援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航空救援安全的多个方面。
执笔:李雪琦 付阳阳 田兆兴
专家组成员(以姓名笔画排序):于学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马岳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马渝(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王勇(北京急救中心)公茂琪(北京积水潭医院)田兆兴(北京积水潭医院)白鹤翔(山西大学)巩秀静(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朱长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华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任周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红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孙宇庆(北京积水潭医院)孙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杜贤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宇能(北京积水潭医院)李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李庭(北京积水潭医院)李晓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何小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张玉勤(北京积水潭医院)张国强(中日友好医院)张泓(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邵菊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鱼锋(北京积水潭医院)赵晓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姜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柴艳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徐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善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郭树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梅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曹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协远(北京积水潭医院)韩冰(北京积水潭医院)韩继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鲁雪梅(北京积水潭医院)曾俊(四川省人民医院)魏彦芳(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本文附表 1~10,可登陆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浏览本文(Html格式全文)
[1] | Jones A, Donald MJ, Jansen JO. Evalu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Europe[J]. Emerg Med J, 2018, 35(12): 720-725. DOI:10.1136/emermed-2018-207553 |
[2] | 郭爱斌, 高雯, 刘斌, 等. 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实践及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5): 438-443.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1.05.013 |
[3] | 马岳峰, 何小军, 潘胜东, 等. 我国航空医学救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827-8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01 |
[4] | Thomson DP, Thomas SH, Physicians 22 AMSCOTNAOE. Guidelines for air medical dispatch[J]. Prehosp Emerg Care, 2003, 7(2): 265-271. DOI: 10.1080/10903120390936923. |
[5] |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41-1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7 |
[6] | PUBLICATION BS. Medical vehicles and their equipment — Air ambulances[S]. 2014. |
[7] | Sy E, Ross T. Air ambulance transport[J]. CMAJ, 2021, 193(37): E1462. DOI:10.1503/cmaj.210354 |
[8] | 李巍, 张雁, 陈志. 加拿大航空救援模式对我国空中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8(1): 57-59.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3.01.017 |
[9] | 李巍, 张雁, 陈志. 加拿大航空救援模式对我国空中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8(1): 57-59.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3.01.017 |
[10] | Jagtenberg CJ, Vollebergh MAJ, Uleberg O, et al. Introducing fairness in Norwegian air ambulance base location planning[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021, 29(1): 50. DOI:10.1186/s13049-021-00842-0 |
[11] | 董薇, 郭树森. 我国直升机医学救护体系的构建[J]. 军事医学, 2019, 43(12): 954-958. DOI:10.7644/j.issn.1674-9960.2019.12.012 |
[12] | 辛军国, 赵莉, 汪瑞鸥, 等. 我国空中医疗急救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建议[J].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8): 1418-1422. |
[13] | Xu D, Luo P, Li S,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Chin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6): e14439. DOI:10.1097/MD.0000000000014439 |
[14] | 丁慧颖, 张新蕾, 宋娟, 等. 空中救援无缝式绿色通道的建立与实施[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1): 1084-108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11.023 |
[15] | Nystøyl DS, Hunskaar S, Breidablik HJ, et al. Treatment, transport, and primary care involvement when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re inaccessible: a retrospective study[J]. Scand J Prim Health Care, 2018, 36(4): 397-405. DOI:10.1080/02813432.2018.1523992 |
[16] | 李如月, 吴超. 老年人社区应急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4): 510-514.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6 |
[17] |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等. DB11/T 1750—2020航空医疗救护服务规范[S]. 北京: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18] | 苏盼, 曹晓霞.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空中救援研究进展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9): 1254-12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9.025 |
[19] | 肖文涛, 张静, 高传玉, 等. 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4): 572-57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4.028 |
[20] | Thompson J, Rehn M, Sollid SJM, et al. EHAC medical working group best practice advice on the role of air rescue and pre hospital critical care at major incidents[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018, 26(1): 65. DOI:10.1186/s13049-018-0522-1 |
[21] | 暴雨, 高萌, 谢宇霖, 等. 国内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发展现状[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1, 42(7): 776-779. DOI:10.3969/j.issn.2095-5227.2021.07.019 |
[22] | Masterson S, Deasy C, Doyle M, et al. What clinical crew competencies and qualifications are required for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020, 28(1): 28. DOI:10.1186/s13049-020-00722-z |
[23] | 国家航空医学救援基地,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840-84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04 |
[24] | 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 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EB/OL]. http://www.aopa.org.cn/Content_Detail.asp?Column_ID=37684&C_ID=20011928. |
[25] | 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组, 国家急诊专业质控中心. 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7-2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5 |
[26] | 陈味味, 陈兰, 范仁静, 等. 航空救援飞行护士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 护理研究, 2022, 36(4): 600-605.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2.04.006 |
[27] | 李意, 廖晓霞, 赵会民, 等. 救护型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患者36例报告[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 33(8): 1003-1006. DOI:10.3760/cma.j.cn121430-20201110-00708 |
[28] | 赵艳艳, 石习习, 王静, 等. 1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心包填塞患者"空地一体化"救援转运的护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 10(3): 178-180.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22.03.014 |
[29] | Ornge. Helicopter safety[EB/OL]. https://www.ornge.ca/Media/Ornge/Documents/Aircraft%20Safety/014-Helicopter-Safety.pdf. |
[30] | Ornge. Fixed wing aircraft safety[EB/OL]. https://www.ornge.ca/Media/Ornge/Documents/Aircraft%20Safety/015-Fixed-Wing-Safety.pdf. |
[31] | 刘峰舟, 臧克海, 陈涛, 等. 航空医疗救援中重症疾病救护策略的研究[J]. 空军航空医学, 2022, 39(3): 91-93. |
[32] | 郑进, 李宜培. 急救人员在直升机救护中的安全问题[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4): 218-220.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4.04.021 |
[33] | 林玉丹, 黄书润, 缪羽, 等. 不同交流方式在直升机上救护中的共同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1) 32-34, 42.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1.01.009 |
[34] | 暴雨, 邱孝丰, 谢宇霖, 等. 航空转运条件下医疗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7): 968-972.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2.07.030 |
[35] | 张新蕾, 宋娟, 巩秀静. 空中救援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6): 553-55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4.06.022 |
[36] | 顾淑芳, 孙娜.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7, 52(4): 474-476.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7.04.020 |
[37] | 匡雯, 苏楠. 重症脑出血患者航空转运1例并文献复习[J]. 空军医学杂志, 2020, 36(6): 525-527. DOI:10.3969/j.issn.2095-3402.2020.06.020 |
[38] | 张治平, 苏晞, 张勇, 等. 医院主导的航空医疗救护服务模式转运危重患者案例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3) 316-319, 32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2.03.010 |
[39] | 罗杰峰, 张剑锋.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建设及发展分析[J]. 中国应急救援, 2022(4): 62-66. DOI:10.19384/j.cnki.cn11-5524/p.2022.04.010 |
[40] | VanderBurgh D, Savage DW, Dubois S, et al.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medical emergencies in remote First Nations in northern Ontario: a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study using air ambulance transport data[J]. CMAJ Open, 2020, 8(2): E400-E406. DOI:10.9778/cmajo.20190186 |
[41] | Sperry JL, Guyette FX, Brown JB, et al. Prehospital plasma during air medical transport in trauma patients at risk for hemorrhagic shock[J]. N Engl J Med, 2018, 379(4): 315-326. DOI:10.1056/NEJMoa1802345 |
[42] | 刘江. 冬季运动严重创伤航空医学救援与转运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12): 1333-133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1.12.002 |
[43] | 田振彪, 魏建民, 魏彦芳, 等.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航空医疗转运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7): 611-613.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8.07.004 |
[44] | 陆健, 钱永兵, 夏丰, 等.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早期急诊救治流程评估[J]. 中华创伤杂志, 2012, 28(4): 296-300.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2.04.003 |
[45] | 田剑清. 危重患者的航空救援医疗护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3): 175-180.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9.03.016 |
[46] | 曾妃, 封秀琴, 邱坤凡, 等. ECMO航空转运重症肺栓塞患者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237-23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23 |
[47] | 魏建民, 魏彦芳, 巩秀静. 22例急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2): 79-81.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4.02.015 |
[48]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航空医学救援急诊专家共识组, 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 航空医学救援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944-94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05 |
[49] | 胡平, 刘致鹏, 肖忠清, 等. 空中急救转运的相关安全问题[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4): 322-32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8.04.008 |
[50] | 周荣, 罗桂花. 航空医疗救援中转运危重患者的安全管理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 19(11): 831-833. DOI:10.3969/j.issn.1671-315x.2019.1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