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脓毒症(sepsis)被定义为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动态的、多个器官及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2]。2020 年 Fleischmann等[3]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全球脓毒症的院内发病率为189/1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 26.7%。
肠道拥有丰富的血供和微循环,在基础状态下心排血量的25%供给肠道,食物进入消化道以后,肠道的血液占比将增加到心排血量的35%。肠道血流通过局部介质和NO调控,交感神经及血管活性物质P也可调节肠道血流。在脓毒症状态下,肠道血管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脓毒症引起微血管床功能失调,对微血管血流和组织氧合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包括小动脉直径的变化[21]、直捷通路开放与血液瘀滞,毛细血管数量及灌流毛细血管空间分布的改变[22]和毛细血管灌注时间的异质性增加[23]。对脓毒症大鼠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变化可能在出现大循环功能障碍之前就发生[22, 24] 。而肠道低灌注可导致内皮损伤和屏障功能丧失,进一步加重全身免疫炎症反应。
泄漏(leak)和孔隙途径(pore)是通过TJ的细胞通路的两种不同途径[26],由不同的TJ和TJ相关蛋白调节(occludin、MLCK、ZO-1和claudin家族)。这些相关蛋白由不同的细胞因子激活。CLP诱导空肠claudin2和JAM-A(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A)增多,并降低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27]。同时,CLP使结肠claudin1、3、4、5和8的亚细胞定位发生改变,claudin2表达增加[27]。表皮生长因子过表达可以抑制脓毒症诱导的claudin 2表达下降改善肠屏障功能。表皮生长因子还与claudin 5和JAM-A的表达增加相关,可降低脓毒症小鼠的肠通透性[28]。
肠道是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器官,有研究显示在脓毒症动物中,予以液体复苏改善肠道灌注后,肠粘膜绒毛仍存在功能障碍[46]。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是脓毒症的重要治疗措施,而脓毒症休克的后期,微循环功能障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降低[47]。Ergin等人观察到,予以早期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脓毒血症大鼠的临床指标,而较晚的液体复苏获益不佳[48]。
3.3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selective digestive decontamination,SDD)、益生菌、粪便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脓毒症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肠道既是脓毒症受累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加重脓毒症反应的器官。肠道的机械、免疫及生物屏障功能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在脓毒症状态下,肠道的机械、免疫及生物功能遭到打击,肠道屏障功能破坏,通过“细菌移位”、“肠-淋巴系统”及“肠道对话”引起严重的SIRS-MODS反应。目前的治疗从保护肠道上皮细胞,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入手,减轻脓毒症对于肠道的打击及破坏,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治疗肠源性脓毒症的发展。
[1] Singer M, Deutschman CS, Seymour CW, et al.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 JAMA, 2016, 315(8): 801-810. DOI: 10.1001/jama.2016.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