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自
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1-2]。完善和发掘
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心肺复苏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从临床CPR
实际需求出发,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缺陷,达成了经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共识。
1 腹部提压CPR产生的背景
1.1传统心肺复苏法的局限性
传统心肺复苏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时受其胸外按压禁忌证局限性的制约,而缩小了其
临床应用的范围。在实施按压时需要足够的力度(45~55 kg)和幅度(>5 cm),有约1/3被救者发生肋骨骨折[3],而对于合
并有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胸外按压因可能加重骨折、导致骨折断端伤及肺脏与胸膜
而属于禁忌;且此时胸廓复张受限,难以保证传统的按压力度和幅度,影响“心泵”和“胸泵”作用的理想发挥,继而可降
低CPR效果[4]。因此对于部分具有胸外按压禁忌的CA患者而言,单一的胸外按压方法是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
1.2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缺陷性
STD-CPR存在只能单一建立循环而不能兼顾呼吸的缺陷性。依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实施CPR时,胸外按压
人工循环终止后再给予人工通气,这种按压的中断期予以通气的方式,人为的使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被独立开来,使其在进
行人工呼吸时没有人工循环支持,导致通气与血流相脱节,通气/血流比(V/Q)异常,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不能保证CPR时的
氧合[5],导致复苏成功率降低。
1.3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片面性
在实际的临床心肺复苏中的,CA大致可分为原发性CA和继发性CA两类,其中继发性CA多因窒息缺氧引发(如溺水、窒息、呼
吸衰竭等),心搏骤停时氧储备可能已经耗尽,故更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此时提供符合生理机制的理想人工通气模式,
即在人工循环的状态下给予同步通气,有利于保证肺泡换气的有效进行,确保CPR时的氧合,而单纯的STD-CPR胸外按压是不
够的。当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
2腹部提压CPR的主要机制
2.1腹泵机制
Babbs[6]提出了腹泵机制,认为在腹部加压时腹腔内压力升高,压迫肝脏促使肝脏内血液迅速排空,这种排空作用使肝静
脉血流汇入下腔静脉,血压提升。腹部放松时,腹腔内压力减小,腹腔大静脉开放,下肢血液顺利回流,适当的腹部压力可
以产生6 L/min的心输出量。当实施腹部按压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腹部脏器及容量血管受压,使腹部器官中含有的人体25%血
液回流入心脏,增加动脉压力以及冠脉灌注压。实施提拉腹部时,腹腔内压力减小,利于心脏输出,同时腹腔大静脉开放,
下肢血液顺利回流,为下次心脏输出做准备[7-11]。
2.2胸泵机制
以往Rudikoff等[12]提出了胸泵学说,指出在胸外按压时推动血液循环的是胸腔内外的压力梯度。胸外按压是通过增加胸
内压、心内压、胸腔血管内压,促使血液向前流动,胸外按压放松胸廓反弹,胸腔内外静脉压差使血液返流回心脏。现行腹
部按压时,腹腔内压力增大,使膈肌受压上移,胸腔内容积减小,增加胸内压,心脏受压容积减小,发挥胸泵作用,心脏摄
血产生前向血流,提高心排量。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迅速减低,膈肌最大限度下移,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增大了胸腔的负压
,亦充分发挥了“胸泵”机制,心脏舒张,促进了血液回流,为下次按压心脏泵血做准备[13-15]。
2.3肺泵机制
王立祥等[16-18]提出了腹部提压时的肺泵机制,研究指出在按压腹部时,腹腔压力升高,促使膈肌上移,导致胸腔容积减
小,胸腔内负压减小,肺脏受压回缩使肺泡内气体排出,CPR患者完成呼气动作。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下降,促使膈肌下移
,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负压增大,肺脏因此而膨胀使空气进入肺泡,患者完成吸气动作。腹部提压CPR通过膈肌的被动
下上移动,来促成呼吸动作,发挥了“肺泵”作用,完成肺脏的呼吸功能,并与腹泵机制协同作用,在不间断循环的状态下
完成人工呼吸支持,真正实现了呼吸与循环共举的复苏举措。
图1腹部提压体外呼吸示意图 3腹部提压CPR的临床应用
3.1腹部提压CPR的器具
腹部提压CPR方法利用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的腹部提压装置,通过对腹部进行按压和提拉实施CPR。该
装置提压板的外形是一个上部为等腰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的多边形,且长方形的长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方形的中部
有一个圆形开口。负压装置为一个活塞式负压器,其开口与提压板下部长方形的圆形开口紧密连接。提压手柄位于负压装置
的上部,并与负压装置的外壳在平行于提压板的水平面上紧密连接[19-21]。
图2腹部提压CPR装置 3.2腹部提压CPR的方法
施救者用双手紧握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的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
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结合。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
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和提拉的时间为1∶1,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勿左右摆动,提拉时垂直
向上均衡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50 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 kg左右[19-21]。
图3腹部提压CPR操作图 3.3腹部提压CPR的适应证
早期应用腹部提压CPR,救治胸部创伤性CA、呼吸肌无力及呼吸抑制的全麻患者,表明在建立有效循环的同时达到了体外腹式
呼吸的作用,实现了不间断人工循环状态下给予通气。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外按
压禁忌以及窒息与呼吸肌麻痹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在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脏器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等
状况时禁用[22]。
图4腹部提压CPR适应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实验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应用的展开,开辟经腹CPR新途径具
有广阔的前景。经腹实施CPR另辟腹路起“腹”心动,让胸外按压禁忌成为过去的同时,其起腹呼吸的体外腹式呼吸亦满足了
CA患者呼吸支持之需求,实现了心与肺复苏并举的科学理念。现行的按压与通气不能同步进行,即胸外按压时只有循环而无
通气,而后予以人工通气时又无人工循环维系,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换气不能有效地进行;而经腹实施CPR通过腹部
提压实现了不间断人工循环状态下给予通气,使肺泡换气功能有效进行,确保CPR时的氧合,这将为心肺复苏提供新的模式和
注入新的活力。(王立祥执笔)
协作组名单(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蔡洪流程显声范达付小兵付研公保才旦郭树彬侯世科胡爱民黄子通蒋建新黎檀实李奇林梁立武刘惠亮刘晓华刘中民马岳峰秦
伟毅邱泽武沈洪盛志勇宋青宋维宋祖军孙海晨田振彪王立祥王一镗王正国吴天一许铁燕重远姚咏明于学忠余涛岳茂兴张利远
张连阳赵晓东赵中辛郑静晨周荣斌邹圣强
参考文献
[1]Mosesso VN.Resuscitate! How your community can improve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J].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2011, 15(3): 443.
[2]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122(18
Suppl 3):S640-656.
[3]Lederer W, Mair D, Rabl W, et al.Frequency of rib and sternum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out-of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underestimated by conventional chest X ray[J].Resuscitation, 2004,60
(2):157-162.
[4]Abella BS, Alvarado JP, Myklebust H, et al.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 2005,293(3):305-310.
[5]王立祥,郑静晨.开辟经腹心肺复苏新途径[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68-69.
[6]Babbs CF. 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PR: a comprehen-sive evidence based review
[J].Resuscitation,2003,59(1):71-82.
[7]李会清,王立祥.经腹实施心肺复苏方法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551-554.
[8]李会清, 王立祥, 刘亚华,等. 腹部提压法对心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10): 631- 632.
[9]李秀满, 王立祥. 经腹呼吸支持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2): 215-218.
[10]李秀满,王立祥,刘亚华,等.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
(4):237-240.
[11]Wang LX, Liu YH,Li XM,et al.Sustained abdominal aorta compression elevates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after asphyxia-induced cardiac arrest in a rabbit model[J].Hong Kong J Emerg Med,2013,20:18-24.
[12]Rudikoff MT, Maughan WL, Efron M, et al. Mechanisms of blood flow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Circulation, 1980, 61(2): 345- 352.
[13]王立祥,丁春侠,李旭,等. 经膈肌下抬挤心脏方法对心脏停搏兔复苏的实验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12):717-720.
[14]Wang LX, Liu YH, Zhou MH, et al. Effects of sunbdiaphragmatic cardiac compression on cardiac arres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J].Chin Med J (Engl),2012,125(12):2228-2230.
[15]孙鲲,王立祥,李秀满,等. 膈肌下抬挤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
志,2011,6(12): 1050-1051,1077.
[16]李秀满,王立祥,刘亚华,等.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
(4):237-240.
[17]王立祥, 刘亚华, 李秀满,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6): 368- 369.
[18]王立祥, 孙鲲, 马立芝,等. 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9): 784.
[19]王立祥,郑静晨.单纯腹部提压:一种心肺复苏的新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23-324.
[20]王立祥,郑静晨,孙鲲,等.感控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中国,ZL200920160376.3[P].2010-04-14.
[21]王立祥,郑静晨,侯世科,等.体外腹式呼吸器:中国,ZL200920164343.6[P].2010-04-21.
[22]王立祥, 沈洪. 个体化心肺复苏[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8): 895-896.
(收稿日期:2013-07-19)
(本文编辑:何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