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1],急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工作压力徒增。慢病及老年患者,当出现某种急症时,必然首选急诊就医,且常常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急诊科。随着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病频次的增加,患者全身器官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伴随免疫功能减退,进而导致多系统疾病并存。与此同时,这类人群的饮食结构可能因为健康、环境或经济原因而改变。另外,急诊患者流动性较大,营养管理较住院患者难度更大,不可避免出现营养堪忧的状况,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加[2-3]。Vivanti等[4]对急诊科就诊的老年患者(>60岁)进行营养筛查,703例患者中84例(12%)被确定为营养不良。Kaiser等[5]研究了12个国家4 507例老年人营养情况,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46.2%)或营养不良(22.8%)。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简称老年学组)组织全国老年住院患者营养调查,选择微营养评价简表(short-form 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SF)作为评价工具。结果显示,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达49.7%,营养不良者为14.67%[6]。急诊滞留患者以老年危重病患者居多,长时间滞留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急诊工作重点在于急危重症诊断和抢救治疗,综合性三甲医院专科床位紧张、许多滞留急诊的患者不能及时收治,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和营养治疗知识相对不足,造成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影响采取积极的营养治疗方案,导致患者预后不良[7]。
营养不良的发生与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密切相关[8],若患者在急诊长时间滞留也面临同样的趋势[9]。因此,规范营养状况评估、积极的营养策略,将有利于改善急诊特别是留观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10-11]。综合国际、国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的策略,结合我国急诊患者的实际,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营养学院组织全国急诊专家,共同制定《中国急诊营养治疗推荐》。本推荐从营养风险评估,营养治疗方式,时机及途径,营养治疗剂量及营养制剂,营养治疗耐受性以及特殊临床状况下的营养治疗等方面作出推荐,帮助急诊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急诊患者提供营养治疗,为患者康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