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目的 建立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评估国产小型食道降温装置在复苏后实施目标体
温管理策略的效果及对脏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 头国产健康雄性白猪分为
假手术组(S 组,n=6)、正常温度组(NT 组,n=8)、体表降温组(SC 组,n=8)与食道降温组(EC
组,n=8)。S 组仅进行动物准备,其余3 组应用心脏骤停12 min+ 复苏6 min 的方法建立猪心脏骤
停复苏模型。S 组和NT 组全程维持(37.5±0.5)℃正常体温,SC 组和EC 组于复苏后分别经体
表控温毯与食道降温导管将体温降至34℃,然后维持在(34±0.5)℃至复苏后6 h,再以0.5℃ /
h 复温至37℃。于复苏后12 h 内,动态监测体温的变化,应用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定
期检测每搏输出量(SV)、全心射血分数(GEF)、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于复苏后2 h、6 h、12 h、24 h 采集血样本,ELISA 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肌酐(Cr)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水平。复苏后24
h 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脑功能表现分级(CPC)评估神经功能状态。四组间的计量
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目标体温管理期间,EC 组降温速率和达标时长均优于
SC 组[(1.52±0.18)℃ /h vs. (0.94±0.32)℃ /h,(2.32±0.43) h vs. (3.78±0.82) h,均P<0.05] ;EC 组
和SC 组在低温维持和复温阶段的体温大体一致(均P>0.05)。与S 组相比,其他3 组出现复苏后
多器官损伤,表现为复苏后各时间点SV 和GEF 值均显著下降,ELWI 和PVPI 值、cTnI、NSE、
Cr 和IFABP 血清水平、NDS 和CPC 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NT 组相比,SC 组和EC
组的SV 在复苏后1h 时、GEF 在复苏后1 h、2 h、4 h、6 h 均显著升高,ELWI 在复苏12 h 显著下
降,cTnI 和NSE 在复苏6 h 后、Cr 和IFABP 在复苏2 h 后均显著降低,NDS 和CPC 在复苏后24
h 均显著减少(均P<0.05)。与SC 组相比,EC 组PVPI 在复苏后12 h 时显著下降,cTnI、Cr 和
IFABP 在复苏2 h 后均显著降低,NSE 在复苏后2 h、12 h、24 h 均显著降低,NDS 在复苏后24 h
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 在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中,应用国产小型食道降温装置能快速诱导
低温、稳定维持低温与复温,较传统体表降温法更有效地实施目标体温管理,产生更好的器官保
护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